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八年级语文辅导《小石潭记》教学杂谈

《小石潭记》教学杂谈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21318 次 | 栏目:八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八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小石潭记》教学杂谈,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激励性探索·讲究语言机智〗

  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上《小石潭记》时,我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池中水清”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感受不到呢。”第二个读得有进步了,我就说:“哦,你让我看到了。”第三个情感到位了,我评道:“呀,这下真看到很多的景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不足时,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重庆市云阳县沙市镇沙市小学 谢仁敏】

〖呵护学生的阅读感动·创设情境,诱发感动〗

  创设听觉情境:

  如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根据课文的风格特点,选用适合学生情趣、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音阅读,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情感,促使学生读好文章。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可播放“高山流水”式的琵琶或古筝曲,让学生先听配音范读,领略其情感所在,让学生体验情感之美。


【湖南省永州市京华中学 曾满姣 唐永莲】

〖文言文教学激趣举隅·巧问激趣〗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最不放心的是文言字词的落实,为了做到落实,便大包大揽地从头讲到尾,学生无需思考,只要记下教师所讲的内容,课后花时间记忆即可。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直接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提不起劲。其实,在教学中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正是文言文激趣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学《小石潭记》,便可抓住课文标题中的“小”和“石”这样设问:这个潭本是无名的,作者为什么给它命名为“小石潭”呢?你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了文题中的“小”和“石”呢?


【上海市松江区第七中学 荆 颂】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见能力的培养·爱护学生新思路,并加强开辟新思想的练习〗

  要开启学生的新思路,教师的教学设计本身就要力求体现新思路,以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活跃。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官至永州后所写的山水游记系列之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将政治上的失意不得志融入了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其游记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课文本身就是新思路的体现。我教《小石潭记》正是将其作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范文来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独特思路。因此,在教学法中我以“小石潭为何会吸引柳宗元”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于是,学生自然归纳出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人迹罕至、水清、鱼多、石奇等等,而诸多特点中许多是见到小石潭后描写的,柳宗元之所以未见小石潭已经“心乐之”的真心原因则在于“隔篱行,闻水声、如鸣佩环,”是因为小石潭水声清雅,地处幽僻,再引导学生比较其他一些游记散文,大多写的是名山大川,为何柳宗元却偏偏对那些无人光顾的无名景点情有独钟呢?通过了解写作前景,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柳宗元的游山玩水实则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苦闷郁烦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自已内心的抑郁苦闷,所以文章虽写“心乐之”,细细体会之下,何乐之有?待学生领悟这一点后,再顺水推舟,放手让他们自已去寻找能体现这一写法,这一思路的其他地方。这样,学生思想活跃,认识到诸如写“似与游者”相乐等看似写鱼的自由、欢快,实则写出了人的孤寂忧伤,更有学生联系全文,领会到作者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本想借山水排遣内心郁闷,反却在游玩后更添了几许忧伤,这是眼前的景触发了内心的情,可以说,这种观点正概括体现了这篇山水散文的独特思路。

  在每篇课文中指导学生探寻作者独特的思路,这无疑是一种对思路的训练。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个思路通道,信息的检索就可以选择最合乎需要组合方式,表现出自已语言运用的新思路了。


【甘肃省张掖市第三中学 张 龙】

〖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下和创作主体对话〗

  我在《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设计了“巧遇柳宗元”表演课本剧的环节,这一设计一提出,马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纷纷讨论、揣摩(由于农村学生能力有限,不能即兴表演,我就在课外活动的时候指导他们进行排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加工,不仅淋漓尽致地表演了柳宗元当时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还尽情地抒发了自己陶醉于优美的山水风光的感受,大叹此处环保佳、风光宜人,甚至有同学还劝慰了柳宗元一番。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梁河县小厂中学 尹丽萍】

〖让学生乐中求学事半功倍·“以画辅学”优化课堂教学〗

  具有美感的东西一定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小学阶段,图画能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五彩缤纷的世界。利用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常借助板画辅助教学,让这种用笔勾勒形体的线条的画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其简易性、趣味性、实效性,既给学生美的享受,感情的熏陶,又给学生思维的启迪,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如教学古文《小石潭记》时,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述内容,勾勒出《小石潭记》中所有景物。学生接到任务后,看课文非常认真,他们几乎不愿放过任何细节。随后,我又带领学生边读边画,读画完之后,我让学生合上课本看着板画尝试背诵课文,反复两遍后就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背下这篇文章了,真是乐中求学,事半功倍啊!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六中学 徐拥军】

〖小荷才露尖尖角·渗透〗

  “渗透”主要是指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来重新关照我们的文本教学,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活化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也因之得以充实、成长的目的。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途径的多样性本身就是综合性学习生长的极好的土壤。而综合性学习的渗透也必将为语文课堂注入“源头活水”,必将为语文课堂带来全新面目。

  案例:

  老师在讲《小石潭记》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后,让学生为宣传永州的这一景点作广告策划,为这一景点的建设出谋划策。学生纷纷设想广告画、拟广告词、设计人物雕像、为景点拟对联、拟警示牌……

  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调动了学生,让学生在做中真切体验了文本的意境美、情感美和作者的人格美。当这些教学内容以综合性学习这一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是这般地爱语文,是这般富于协作、创造精神,教学过程也因之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


【山东省淄博市怡中外语学校 宋丽梅】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工笔绘美景,深化审美能力。学完《小石潭记》之后,我请同学们画一下小石潭的方位图。不少同学都找出了自己的彩笔,认真地画了起来。过后,我看了看,多数学生画的很仔细,方位准确无误,色彩鲜明,景物逼真,小石潭周围的竹子,潭中的游鱼和潭底形状各异的石头,历历在目,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甚至把柳完元及其他五位游玩的人一起画上了,十分形象。我还为此给他们办了一个画展呢。这一画,不仅在同学的心中有了一个立体的石潭,更其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只要注重再培养他们“隅反”的意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就会有个大的提高。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第二中学 傅廷如】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四个结合·学新与温故相结合〗

  教材中很多课文在题材、立意、语言、技巧等方面存在着联系点。若能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则必能在使学生对课文理解趋向深入的同时,促进其比较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当然,这里的“新”和“故”是相对而言的,可以趁热打铁,拈取本单元文章作比较,以求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消化。如学完《小石潭记》一文后,可引导归纳该文与同单元《记承天寺夜游》游记散文在写作特点和人物思想上的异同。即使有的文章学习时间相隔较长,但问题一旦抛出,也会自然促使学生迅速打开记忆之门,进行积极紧张的回顾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天津市天津中学 申 远】

〖我的课堂我做主〗

  古文阅读是中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普遍认为背课文、尤其是记书下注释是一件及其“痛苦”的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总是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讲《小石潭记》前,我在备课时发现这是一篇十分典型的古代游记,景物描写很细致,很有特色,并充分体现了古人写游记时的“移步换景”的方法。这样的游记故事性虽不强,但却能给人以很强的镜头感。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并根据课文中提供的信息,画一幅关于“小石潭”的画。画一张可以,画成连环画也可以,学生们听到这个作业,又惊讶又兴奋,语文课竟然用图画来当预习作业,一些平时不爱学古文,但对自己的绘画水平很有信心的同学,也摩拳擦掌,准备交一份令老师满意的语文作业。虽然同学们热情很高,但又马上面临着下一个问题,“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我所料,同学们在上自习课时,开始以积极的心态去阅读这篇文言文了(以往做预习作业有应付之嫌),有的同学读完几遍课文后,开始结合书下注释,对文章进行初步的翻译,是啊,不弄明白课文大意,怎能把景物形象逼真地反映在画纸上呢?同学们在“行动”,我也在盼望着这份“特殊”的作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教学  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