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八年级语文辅导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

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

11-01 11:52:03 | 浏览次数: 89918 次 | 栏目:八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八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天河中学 王炳章    
【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话剧《屈原》由郭沫若先生创作于1942年,写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与楚怀王及南后郑袖、大臣靳尚等出卖祖国的无耻行径进行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剧本写于“皖南事变”之后的重庆,作者通过屈原对楚怀王绝齐亲秦,甘心投降行为的谴责,以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积极反共,迫害抗日志士的政治阴谋。郭沫若先生指出:“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整部剧作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优秀剧目之一。

  《雷电颂》是话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段抒情独白,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郭沫若先生说,在剧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写了屈原无辜受陷害遭侮辱的事迹,从构思上说“都为的是结穴成这一景”。《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后喷薄而出的诗。文章中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屈原已与风雷电完全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屈原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决心,屈原的形象也已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至此一个千古不朽的爱国者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有着复杂而敏感的情感世界,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善于化解他们的情感困惑,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良好开展。现实生活中,有些初中学生自尊心较强,性格孤僻,情感淡漠,不善于表情达意,或羞于表达情感,确实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他们有情感的亲身经历,却只懂得情感的索取,而不懂得情感的回报。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学生一直难以体会,更难以应和,学生不能做到很好地富有情感地朗读文章,新课标所强调的“注重情感体验”往往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也是现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争的现实。因此下文中学生关于情感的肤浅的提问,也就见怪不怪了。


【教学描述】

  在教学文本之前,已做好课前的教学预想,拟对照课后参考资料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并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采用恰当朗读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和艺术特点。如按这个预想进行,本无其他节外之枝。但课刚开始,学生在阅读课后的《参考资料》时,有学生不经意间提出:屈原一个人面对着庙宇中的泥塑像,竟说了这么多的激奋之语,岂不是痴人乱语吗?语气虽然平和,也很微弱,也可能是基础薄弱学生的“糊涂之语”,但顿如在平静的河面上扔下一块大石头,激起许多的浪花。我听起来特别响亮,我的心为之一震,这仅仅是学生一时的戏言吗?此时的我可有两种选择:一是按原教学设想开展教学活动,完成原定的教学目标;二是就学生所提出的不经意之问,开展深入的探讨,在解决这个“肤浅”问题的同时争取完成既定任务,而这可能要打乱原先的教学设想。权衡之下,我采取了第二种方式,就事论事,因势利导,请同学们探讨这个“肤浅”问题,殊不知不讨论便罢,一讨论还真有不少真知灼见,竟由这意外的问题而取得了意外的效果。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屈原一个人面对着庙宇中的泥塑像,竟说了这么多的激奋之语,岂不是痴人乱语吗?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谈谈我们自己的看法。

  (老师又将这“球”踢给了学生,大家纷纷翻书、看课外书、思索,课堂上一阵寂静。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了。)

  生: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大政治家、大诗人,他主张改革内政,合纵抗秦,但受到楚国亲秦派的反对,遭受排挤和迫害,一生仕途坎坷。他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可是被奸臣所害,以致报国无门怎不悲愤异常,慷慨激昂呢?

  生:文章都围绕呼唤风雷电来击毁黑暗社会展开,并没有语无伦次的迹象,不可能会是痴人乱语。

  生:屈原的人生经历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一生大起大落,悲愤交加,他把他的内心想法化为一句句悲壮、慷慨、激昂的文字。这不是痴人乱语,而是一个人临死前的独白。

  师:几位同学能联系屈原的身世来阐述,挺好的。

  生:文章将那雷电比作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诗人在呼唤那力量去打破那黑暗的社会,他那咆哮更表现了他忠于国家、热爱人民,怎么能说是痴人乱语呢。

  生: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师:两位同学答的好,风、雷、电象征着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文章这里采用了象征的手法。

  生:这是屈原在狱中的独白,不是痴人乱语,而是他在发泄心中的怒火。

  师:刚才同学提到屈原是在发泄心中的怒火,哪位同学又能联系课文具体说说屈原的愤怒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又陷入了沉思之中。有的托腮冥思,有的在书上划写,有的交头接耳,学生们各自在寻找依据。)

  生:《雷电颂》中所写时间是在午夜已过黎明尚未到来的最黑暗时刻,地点在东皇太一庙正殿,那里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外面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气氛令人窒息。面对这黑暗的世界,屈原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像火一样燃烧起来,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这才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

  师:概括富有诗意。但老师要问“午夜已过黎明尚未到来的最黑暗时刻”,你是从文章哪里读出来的?

  (学生纷纷举手)

  生(前一位同学):文章开头写到:“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文章结尾也写到:“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师:请同学再把这几句充满情感地加以朗读。

  几位学生激情朗读。

  生:还有文章第二段“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

  生:还有文章第六段“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

  师:刚才大家找的很好,文章中的“黑暗”既指时间,又指社会的黑暗。面对社会的黑暗,诗人更是伤心。

  生:这种体会我也有。有几次我考试考不好,非常伤心,还被老师批评,我不敢告诉爸爸和妈妈,晚上自己躲在被子里哭泣。从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来看,我觉得屈原的激奋之语情有可原,是一种发泄之语。

  生:一次测试,老师少给了我8分,导致成绩不及格,被妈妈痛骂了一顿,我跟她讲明原由,可妈妈就是不信,这使我很气愤,我至今没有原谅她,当时我多想有人能倾听我的倾诉,有人能理解我。因此我能理解屈原的这种愤怒和激情。

  师:能联系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体验情感,更上一层,让老师很高兴。只不过屈原的这种愤怒和爱国情怀比我们想象的层次更高。

  (至此学生已说出了课文是屈原对黑暗社会的声讨,是他的发泄之语,绝非痴人乱语,教师尚须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本。)

  师:刚才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课文是屈原对黑暗社会的声讨,是他的发泄之语,绝非痴人乱语,那郭沫若写作本文又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已激起的思索兴趣又重新被点燃了起来,不久就纷纷举手。)

  生:《屈原》写于1942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国民党却偷袭共产党新四军,致使新四军7000多人惨遭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此周恩来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郭沫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屈原》。

  生:郭沫若为了唤醒国人的斗志,为了抗战的胜利,他说要“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他是借屈原的独白,来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揭露国民党的丑恶行径。

[1] [2]  下一页

TAG:

《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