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
11-01 11:52:03 | 浏览次数: 89918 次 | 栏目:八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八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
生:当时,全中国人民都感受着愤怒,文章不管怎样写屈原的愤懑,也表达不尽中华儿女当时的愤怒之情。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感触很深。可见《雷电颂》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而为一,达到了物我同化的境界。两位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正吟唱着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除讲解过程中穿插朗读之外,这时老师又适时将学生的情感导引到朗读中去,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师:那么对于这首合唱曲,我们在朗读上应作何处理呢?
生:朗读时应充满激情。
生:朗读时语速要稍快,声音要高亢。
生:语气中带有愤怒,声调高。
生:文章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使独白具有形式美,朗读时要音调铿锵,慷慨激昂,抒发人物的悲愤情绪和爱国情怀。
师:那就请同学们自由选取语段,酝酿情感加以朗读,先小组内相互朗读,后推荐代表上台朗读。
……
【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张“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以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的语文教育理念。
当学生提出《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时,如果觉得问题过于“肤浅”,强制加以理解,学生可能也不会对此提出否定意见,但学生内心并没有从根本上澄清这个观点,不利于文章的朗读和深入理解。学生可能在内心想:老师说《雷电颂》不是痴人乱语,是郭沫若为了唤醒国人的斗志,为了抗战的胜利,借屈原的独自,来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人民愤怒的,我们就这样理解好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而这堂课虽没有按课前预想的那样进行,但整堂课都紧紧围绕“《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课前预想已肢解在学生讨论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课时教学目标,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观整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
1、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将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更要视为教育的资源,而且是基础性资源。学生既有的历史知识,对话剧的主动探究的精神,朗读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程度,都是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2、教学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时老师的心情、观念和习惯都会影响甚深,甚至于课堂上老师的看似不经意的随意,课堂上的“熟视无睹”,都影响着学生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培养。
3、要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此老师应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留下大块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找问题、回答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对“屈原一个人面对着庙宇中的塑像,竟说了这么多的激奋之语,岂不是痴人乱语吗?”的探讨,看似“肤浅”,如允许学生多角度进行分析评判,结合屈原身世进行分析,联系自己亲身经历去感受,根据屈原性格进行分析,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也大有文章可做。从实践结果来看,这种探讨也大大拓展了文本内涵,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作品主题、作者思想延伸。
4、慎重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之问”。每位教师对于“意外之问”都没过多准备,但因这些问题出自同学之口,易引发同感,讨论价值较大,如一味忽视这些问题,课堂不出意外那是自然,可无疑也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波澜不惊,定没有精彩之处。相反,教师如能注意课堂“意外之问”,当好“主持人”的角色,鼓励学生群策群力,一起解决这些“肤浅”问题,反而会收到意外的效果。类似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提问,在很多教师眼里是低级问题,不屑一顾,但谁能确定这背后不能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课堂“意外之问”有没有探讨价值,值不值得展开,我们理应慎重对待,力求显现“意外之问”的意外效果来。
上一页 [1] [2]
TAG:
《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