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小学语文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伯牙绝弦》备课心得

《伯牙绝弦》备课心得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44118 次 | 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伯牙绝弦》备课心得,
《伯牙绝弦》备课心得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九冶小学 李 梅       《伯牙绝弦》一课,在古曲古文构建的古朴氛围中,向孩子讲述知音这段传奇故事,诠释了“境由心造,琴为心声;云烟万里,知音难求”的千古主题。

  设计的时候,真的迷惘,仅仅告诉孩子们一个纯粹的“知音”传奇呢,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现代意义的知音?最终选择了两者兼顾。让小学六年级学生领悟本课意境,产生知音对话,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何其难矣!


一、解读决定设计

  1、主题解读:

   ⑴ 境有心造,琴为心声: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琴,原来只是另外一个自己。但是一次的偶然邂逅,使得伯牙在一处山间遇到唯一的听众钟子期,于是他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高洁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他的琴声遇到了钟子期,从此,生命有了知音。“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

     “知音情节”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翻开历代诗词文赋,比比皆是。如唐初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云:“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即表达了借高山流水之曲期盼知赏之意。又如北宋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不辞遍唱阳春。”岳飞《小重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一种身系家国安危而又不为所容不被理解的沉重忧患化作对高山流水知音的企盼,但悲剧是彻底的。伯牙虽已绝弦,但他留下的千古绝唱却敲响了文人心中的不绝追求。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谢安、谢眺、李白、孟浩然、王维、苏东坡,他们都是寻觅知音一路走来,一卷中国文化史,出现的最频繁最密集的怕也就是这两个字罢了。“高山流水”是中国文化最为阳春白雪的片断,是中国文人几千年无法割舍的知音情结。

   ⑵ 云烟万里,知音难求:

     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只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

   ⑶ 面向现实,重解知音: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知音。以下引用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的作品《话说知音》,摘录一部分,启迪思考。

     ……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愈多愈好的啊!……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重大的损失,艺术的途径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在任何声色犬马的诱惑面前,都不能动摇和沉沦。……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沦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艰巨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追求,始终留存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2、文本感悟:

   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神交穿越世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很少与平民交往的事例中的一个。一个贵为卿相,一个则是山野樵夫。但就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种神交便来自音乐的魅力。透过两个“善”得知,伯牙有非凡的创造才能与演奏技能,创作出气韵相生,意境悠远的《高山流水》;子期有着精深的音乐鉴赏能力,听懂了曲高和寡的《高山流水》,两人因音乐结缘。

   ⑵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冯梦龙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说,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古人所说“声气相求”,就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并且一方能对另一方的曲意表达"心有灵犀一点通",于众人浑浑之中洞察其真意所指。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高山一样的志念、情操和江河一样的智慧、涵养,而且表述得十分精确、生动和感人,而钟子期也一定具有同样的志念、情操、智慧和德性,两心相同,两个精神世界的高度一致,因而琴声一起,便引起钟子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两人以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

   ⑶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山有一种大气,是平常人的境界所达不到的,因此,只有那些“胸怀天下”的仁者才能欣赏到山的精髓,所以“仁者乐山”;水有一种灵气,非常人所能领悟,只有智慧的人看到水才能做到心中顿悟,因此“智者乐水”。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爱山的仁者伯牙,爱水的智者子期,两人心灵相通,谱写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传奇。

   ⑷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念”字,下为一“心”字底,是心中心所思、所想,更是内心的独白!子期不但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而且越过音乐,越过形象触及到了伯牙的内心,这表面的知音后其实深藏着子期对伯牙的知心,是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⑸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为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伯牙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失去子期,心中的况味永远没人知道,重回寂寞;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这破琴绝弦的“绝”,决断的非仅仅是那一根琴弦,而是一根心弦呀!


二、教学设计思考

  1、教学切入点:

[1] [2]  下一页

TAG: 伯牙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