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小学语文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一)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89718 次 | 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一),

  师:几句话?一句话。

  生: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师:一句话。最重要的经过都写了一句话。那个起因,我们认为不太重要的,写得对吧?结果一句话?不止吧。你有疑问吗?为什么最重要的经过不写,而把起因和结果写得如此具体详细呢?

  生:我认为他把起因写得很具体是因为,他反复研究的经过就是因为起因诞生的,而结果写得具体是因为,从发现问题才能得出来的。

  师:她注意到了这点:作者要证明的是自己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了吗?(在课题真理 问号下面加圈)

  生:因为题目上讲的是真理和问号,真理是结果,而问号是起因。当然要强调起因和结果。

  生:还有从第二段,终于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这个分论点也可以看出,重点写起因和结果。

  生:因为题目是“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是“怎样解决一百个问号”,所以应该是把起因和结果写具体。

  师:补充一点,他要证明的是问号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不可能得到真理,只有不断的质疑,才有最终的真理。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引用这些事例的时候,要把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最后得出的结论写的具体。因为没有问号,就没有感叹号。所以我们写这样的文章,要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所引用的事例,要详略得当。好,再考考大家,同样有一个人,他同样用这些事例,不是证明这个观点,他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哪个部分要写最具体。

  生:我认为应该是经过。因为只有反复研究,失败以后才能得到成功。

  师:话还没说明白。

  生:只有经历多,失败以后得出经验,才能成功。

  师:你这话没说明白。也就是他经历了很多次失败,还是坚持研究,最后得到结论。

  生:因为写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有写其中付出的功夫,就比如说最实验成功和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师:关键在功夫,好的。

  生:我觉得关键在功夫,不一定非要失败了才能成功,有可能他遇到一个问题了,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想去问别的人,但是好几次遇不到,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才得到结果。

  师:对,一定要写出努力,探索的过程。所以,同样的事例,在证明不同的观点的时候,他的详略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三个事例是相同的,为什么作者要用三个这么多?不用一个?

  生:我觉得用三个更令人信服。

  师:你的说法不令人信服。

  生:因为一个事例让人感觉,这个是偶然,三个就是正确的。

  生: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所以用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是一个真理。

  师:一个事例是偶然的,那两个事例呢?课文中有个字。

  生:必然。

  生:叫无独有偶。

  师:这样你相信了吧,还不信服。为什么用三个,知道吗?

  生:这三个事例是用不同方面来论证的。

  生:因为事不过三,这样写就说明他不是偶然发现这些真理的。

  师:是不是这样啊?

  生:我补充一点,我觉得用三人成虎来说这个事例也可以。

  师:就是说事不过三,三人成虎,对不对啊?这说的多了就是真理了,对不对啊?

  生:我还发现了一点,第一个和第三个事例都比较短,中间一个比较长。也许就是说,第一个说完,很多人不相信,所以就着重写第二个,然后还有一小部分人不相信,就写第三个事例了。

  师:老师来告诉你啊,一个事例不足以证明,因为我们在论证的时候叫孤证,两个事例叫无独有偶,三个事例叫事不过三,在中国人习惯当中,我说了三个事例你还不相信,就说明你很愚蠢。当然这个是笑话。三个事例的论证符合中国的论证习惯。看看第六自然段,他不但写了事例,还有一个总结,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的小结部分)。

  师:最有一连用了4个有所,读一下。

  生:齐读有关部分。

  师:有人有话要讲。

  生:他应用了排比的方法来强调只要刨根问底就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说创造,有所成就,按照这个排比手法,就更强调了这个。

  生:我还发现了这4个词语是层层递进的。

  师:还有递进关系,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把顺序颠倒?这个排比是有顺序,我们再来读一读这4个有所。

  生:齐读。

  师:所以写这样的文章,要严密。经过用事例来证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板书结论)我们来看最后两个自然段,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谁来读?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他得出一个结论,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真理难不难?你从哪些关键词中读出的?

  生:他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师:并不神秘,并不遥远。说明不难,还有吗?你再读一遍,有个关联词是什么?

  生:只要……就……

  师:容易吗?请把关联词圈出来。有了这样的条件,就有这样的结果。请你继续读第八自然段。

  生:继续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师:读完了。再问你,发现真理难不难?难不难?难不难?哪些地方看出不难?(板书 不难)

  生:只要你做好准备,就能发现。

  师:到底难不难?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说明不难?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难吗?你听老师读,然后再来体会到底难不难。发现你读书,没有抓好关键字。(师读)灵感获得难不难?(难)你有灵感吗?偶然的机遇来的容易还是难?(难)你是有准备的人吗?你是善于****思考的人吗?你是锲而不舍的人吗?而且只能给那些人?科学发现难不难?(难)真的难吗?糊涂了是吧?(板书

  不易)他并不那么容易啊。结论第七自然段说,科学发现不难,但第八自然段说不易,只能给那些人。你们看看这个结论有问题吗?发现前后矛盾,为什么最后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呢?

  生:我认为他说不易是没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都是有准备的,锲而不舍的人,那就不难了。

  师:也就说,锲而不舍的,有准备的,****思考的人。有道理!那是说为什么讲发现真理是不容易的。

  生:不难就是说,对于那些打破沙锅问到底,哪些锲而不舍的人,那就是不难。而相反,那些没有准备,没有****思考,也不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他就发现科学发现不易。

  生:我觉得这些机遇都是非常偶然的,但是只要你有一个善于探索的精神,你一定会得到这个真理。

  师:同学们,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法。(边说边板书: 并 也

  辩证)我们对问题要辩证的看。为什么讲不易呢?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发现一个科学的真理难不难啊?(难)你发现一个给我看看?一般发现的都是科学家,发明家,一般的人做得到吗?做不到,所以大家读对科学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搞科学研究很难。但是科学并不遥远也并不神秘,它告诉所有的人,人人都可以从事科学研究,人人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让人人充满信心。但是后来它又说,科学发现也不容易,正当人民充满信心去研究科学的时候,浇了一盆冷水,科学发现要有相当长的,艰难的探索过程的,是要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是要有准备的,是要有****思考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的。所以,他下的结论是辩证的。拿起语文书,把最后两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最后作者得出:科学发现既不难,也不容易,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读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看看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觉得以前学过的到最后只是得出一个观点,它得出了两个观点。

  师:你看出了两个观点吗?

  生:第一个观点是科学研究不难,第二个观点是也不容易。

  师:这个是一个观点,科学的发现不难也不容易,要辩证看待。

  生:他的经过写得很少,而平常文章经过写的很详细。

  师:我们平时学的大部分是写事的,而这篇文章是说明一个道理,这种文章叫议论文。(板书:议论文)这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议论文有作者自己的观点,然后有作者的证明,论证过程。这篇文章的证明是用事例来论证的,用了三个事例。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阅读这样的文章,要关于观点,关于证明,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最后要结论。对于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你认为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是哪一个?为什么这第一个问号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个真理,这个真理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证明,好吗?同时,课后要理解这样一个词语(板书:见微知著。)

上一页  [1] [2] [3]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