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小学语文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设置矛盾冲突,构建真实有效价值观──《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叙事

设置矛盾冲突,构建真实有效价值观──《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叙事

11-01 11:53:31 | 浏览次数: 57118 次 | 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设置矛盾冲突,构建真实有效价值观──《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叙事,
设置矛盾冲突,构建真实有效价值观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叙事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虹星小学 田晓敏    

  《我最好的老师》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他在课堂上把错误的动物学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们测验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说出真相。以此教育他的学生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认为课本和老师就永远正确。文章短小深刻,充满哲理。

  到网上搜索了一下课文,发现此前它从未作过教材,倒是经常被中学各年级用作阅读材料,甚至曾在高考阅读题中出现过。没有任何分析评论,更没有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设想。只是获得一个信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篇文章并不容易。但是课总是要上得的,于是静下心来研读课文。

一、问题情境:课堂成为整体

  读着读着,首先想到的是: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是否可以锁住题眼,抓住“最好”,把“为什么作者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来探究呢?这样就能充分体现“居高临下”“以简驭繁”的优势,保证腾出较大的空间,让学生反“客”为“主”,自己去研读、感悟;教师也可以变“讲”为“导”,更多地去关注学情,并从中相机诱导,落实训练要求。

  带着这个初步设想,我确定了第一稿教学思路,大致是这样:先通过谈话引入,了解每人心中对最好老师的评价标准。然后充分读课文:研究怀特森先生到底好在哪里?把最能表现怀特森先生“好”的词句划下来,体会朗读。他这样做究竟想让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呢?在课文旁写写自己的感悟。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总结提高。

  课堂上,孩子们带着问题认真研读了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把怀特森先生的高明之处逐条逐句都找出来了,也结合自身体会感悟到了他的良苦用意。大问题似乎是解决了,但我发现他们的眼神和语气始终是平淡的,看不出对这个好老师由衷的折服,看不出那种历其事、见其人、闻其事般的情感共鸣。为什么这个问题情境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

  课后我想,用“问题情境”或叫“大任务学习背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的方向应该是正确的,因为这样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情节分析和烦琐肤浅的提问应答,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较好地理解了怀特森先生的“好”。既然任务驱动激发起了阅读欲望,为什么这内驱力又没有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情感!一定是情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而我设计的问题只是从内容上去把握,显然过于理性了。


二、矛盾冲突:课堂变得鲜活

  触动哪根弦才能够拨出悠扬的乐章呢?

  一遍遍再读文本,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句话上:“这样的老师算什么老师?”。也就是说作者一开始认为怀特森先生不算什么老师!从算不上老师到最好的老师,从非常气愤到十分佩服,这前后评价和情感如此截然不同!“水本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何不就从情感冲突入手解读这篇文章呢?于是,这一次我打算紧紧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对冲突充分激活文本。再从学生角度去推想,怀特森先生开始时种种不可理喻,应该不难理解,因为这和他们原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而要感受到“这样的老师是我最好的老师”则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需要重新建立价值体系,相对比较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两个主要板块:欲扬先抑 感受“气愤”和 峰回路转 深感“佩服”。

  学习一开始,我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认为怎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联系生活,说了很多好老师的标准。想借对话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后面学习怀特森先生不寻常做一个铺垫。

  以下是在揭题读题以后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最好的老师啊?”

  生:“怀特森先生”。

  师:“错了吧?作者觉得怀特森先生连个一般老师都算不上,不信,你读读这句话。”出示“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生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

  生: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

  生: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

  生: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师:“再把课题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要说的,要问的吗?

  生:我感觉到这两句话自相矛盾,好像不是在评价同一个老师。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对怀特森的看法不符合题目意思。

  生:为什么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的看法怎么会有如此大差异呢?

  ……

  正如春风一缕便能吹皱满池湖水一样,矛盾一旦被激化,就会有神奇的力量!此时的孩子们兴致盎然,思维活跃。我顺势引导他们学习第一板块,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

  不出所料,几分钟后学生就纷纷举手,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

  ……

  从这些滔滔不绝的发言中,我分明感到了孩子们涌动的情思。为了再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差距,我接着引导,“要是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你会怎么想?”“如果你认真地按照老师教的去答题,却拿到了打满红叉的试卷,心情又会怎样?”这些问题有如火上浇油,再次将矛盾激化。凭借角色的换位和巧妙的假设,学生们“经历“了一次不寻常的打击,“经历”了情感上的愤恨交加,获得了和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当再次朗读“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这句话时,我清楚地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共振。

  当学生还沉浸在气愤和不解中,忽然峰回路转:就是这样一位不可理喻的老师,却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呢?研读第二板块,解开你心中最大的疑点,然后学着用怀特森的语气解释给大家听。可以选择帮助,更希望能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  ),你们应该(  )啊!

  我之所以(  ),是希望(  )!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价值观  矛盾  最好  

《设置矛盾冲突,构建真实有效价值观──《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叙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