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南湖小学 何林艳】
〖改进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阅读教学中重视“主导”,尊重“主体”·策略七:疏理归纳──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从而明确了这节课探究的重点难点,落实以学定教,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而引导学生交流探究问题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的时候,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提出了大约20个问题: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比较零散,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可以自行解决。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减少无谓的浪费,提高探究的实效。
【江苏省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 尤维萍】
〖浅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评议准确精到〗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中一件件具体生动的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一句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
评议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一种观点或理论加以鉴别,从而指出对在哪里,为什么对;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教学中,好的评议能令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激励其更上一层楼;而不科学的评议则会造成师生间信息交流的阻塞,甚至挫伤学生的自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准确精到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议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它一方面要求教师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合乎逻辑的教学语言,使评议显得公正、真实、准确、可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评议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运用精雕细刻的语言扩大评议对学生心里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使学生从中得益不受挫。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指导学生概括第二段的段意时,就可以借助于准确精到的评议性语言来授之以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的段意应该怎么说?
生1:这一段写周瑜派鲁肃到诸葛亮那儿去探听消息。
生2:这一段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
生3:我认为这一段写周瑜派鲁肃去诸葛亮那儿探听消息,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
(学生把目光转入教师,希望教师能对三种意见做出裁定。)
师:三位同学都能从课文内容出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值得大家学习。(肯定学习方法正确,目的在于激励。)不过,我比较同意第三种意见。(“比较同意”婉转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第三位学生的意见引起重视)因为第一种意见注意到和上文的联系,只讲了周瑜怎样继续刁难诸葛亮,不够全面;第二种意见注意到同下文的联系,只讲了诸葛亮如何做借箭的准备,也不够全面。(先肯定长处,后分析原因,指出不足,斟酌用词,力求准确精到。)而第三位同学抓住了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又兼顾了这一段同上下文的联系,概括的段意比较全面,这一点,更值得大家学习。
(表扬中传授学法,起到导向作用,比较适用于教学过程的知识新授。)
【湖北省黄石市开发区汪仁小学 汪 君】
〖语文教学突破点的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如果没有吸引力,按部就班,刻板单调,波澜不惊,学生只会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恹恹入睡。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曲折便是死水,课无波澜便是枯课。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以‘点’导学,活化课堂”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境是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源。情境的出示,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客观的情境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调动儿童的情感参加学习,让学生在其中观察、体验、思考、想象。
情境创设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根据课文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巧妙设计。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可以创设一种悬念式的突破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文中对敌我两支队伍的行军阵容分别用了两个比喻句,一是把敌军比作“长蛇”,一是把我军比作“长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这一突破点把两个耐人寻味、扣人心弦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使其心理上产生一种疑惑感,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之势。这个突破点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勃勃兴致呢?又如《草船借箭》一课在创设突破点时故意造成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将课题改成《草船骗箭》。这一突破点的提出,与课题造成了落差,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试试看”的引导下,学生兴趣顿生,像听到冲锋号声的士兵,心灵和思维迅速向前直冲,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而新颖的发言,使课堂焕发出了无穷的魅力。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胜利小学 左 勇】
〖“创造性教学”的尝试·创设情境〗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学”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语言材料、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置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草船借箭》等故事情节精彩的课文可以采取课本剧表演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也能使他们在情境表演中更好地理解语言。如果是说明文或科学性比强的文章,可以采取新闻发布会、拍卖会、广告设计、张贴图片、哼唱歌曲等形式进行情境的表演,课堂上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气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创造性阅读”能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从而达到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小学 陈晓敏】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巧破迷宫〗
悬念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观众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如果教师也能像戏剧家一样,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学便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了,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尝试着各种办法。
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老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迷宫。例如《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时,不由得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他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兴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才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兴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