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探究:语文教学新亮点·摸索探究教学的新策略〗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搜索到与“探究”有关的词条有10个之众,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则更多。这是对语文课程本质和语文教学本性在认识实践上的一大飞跃。
从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诠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是儿童迈向生活世界的一扇大门,也是儿童进入生活世界的一纸通行证,更是儿童通向生活世界的一翼飞翅!
由此,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课堂上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获得广泛的语文互动经验,提高语文素养。探究性教学一下子成为了语文教学新的亮点。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呢?
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课堂上,教师应大胆放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引导发现,注重探究的尝试性。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教学环节──他让学生找出文中所有描写诸葛亮说的句子,反复读,问学生:“你从这些话中读出了什么?仔细找找哪句话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全文13处描写诸葛亮的语言,仅有一处写到了诸葛亮“笑着说”,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这是怎样的笑?诸葛亮在笑谁?他为什么要笑着说?……集中了这一探究目标,辐射全文,以一当十,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感想: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高峰中心完小 李国军】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其中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基础性较强,能力提高周期性教长,但很大程度上却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讲台上教师机械、呆板的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形中成了知识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得死板,学得僵硬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缺乏开拓性、创造性。教学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因此,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所谓和谐氛围,就是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的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呆板,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课堂上和谐氛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生开始学习中,虽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并不一定合理,这时教师不能横眉冷对,应把否定的批评变为和善的话语去激励。如在教《草船借箭》中,我问学生:诸葛亮看到周瑜一再逼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反驳,还答应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呢?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回答,当然也有不乏者,甚至是哑口无言,我从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调上都给予了相应的表扬,如:这位“诸葛亮”可能早已洞察天机,胸有成竹了!这位“小诸葛”可能是想,对这个心胸狭窄的周瑜是无话可说的,还是拿点事实给他看吧……既为学生解了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如的氛围里,能自主的参与其中,积极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教研室 唐晓芳】
〖小语说课的误区及对策〗
一、小语说课的误区
因工作需要,近期听了四十多位青年教师的比赛性说课。整体感觉: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好,既掌握了一定的说课基本要素、内容与方法,又能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用新课标的精神审视教材,阐明教法、学法。但在说课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说课朝更高层次发展的共性问题,即误区,简述如下。
二、突出对教材独特的理解
说课是一项个性和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活动,尤其在比赛性的说课活动中,更集中反映的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个体差异。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说课活动中棋高一着。为此,说课者在说课活动中要充分展示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或诠释,突出新意,切忌“人云亦云”。
在说课的诸项环节中,解读教材、确立重难点、设计教学程度等环节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因此,说课者应在这些程序中倾注更大的心力,着力展现出彩之处:
1、树立辩证的读解观,赋予教材全新的诠释。
2、建构平台,找准思维异点,激发碰撞源点。
3、巧妙用法,出其不意突破重点难点……
如,有一位教师在《草船借箭》一文的说课中,凭借其对教材新颖独到的解读给听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该说课教师一反抓课文关键词“神机妙算”切入教学的常规做法,仅扣文中描写诸葛亮的一个“笑”字,牵一动百,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同时获得了对诸葛亮之笑立体丰富的感受,也使这一笑成为“自信的笑、鄙视的笑、幽默的笑、胜利的笑”等凝聚成的隽永深刻的“千古绝笑”,且透过这个“笑”字让学生在体会诸葛亮超人的才智、非凡的胆魄的同时烘托了文本之魂,也使说课教师的创新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