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一得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朱华贤 一位颇有实力的青年教师要上一节较大规模的公开课。上课的内容是《小英雄雨来》,这是小学教材中最长的一篇课文,他想以此来体现轻负担高质量。他写了个教案,要我帮助看看。看后,我觉得分析的线索不清,便问他。他说,线索比较特别,就是抓住课文最后一个情节:大家都以为雨来死了,结果没死。当人们发现雨来还活着时,最高兴的是谁?为什么?他自己解释说,最高兴的是赵大叔,为什么是赵大叔
呢?由此一步步倒推上去分析。我觉得以这个问题作为线索很勉强,虽然也能贯穿全文,但不是提纲挈领,好像拎衣服,不是拎在领子上,而是捏在下巴拎起,衣服倒挂,不成样子。我问:为什么不以课题为线索:雨来是个小英雄,他的英雄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他连忙说:“这样的上法很多了,没有新意。如果我也是这样,别人就会说,这样上上谁不会?一点水平也没。”我又问:“照你现在这样上,学生会怎么样?会不会稀里糊涂?”他一时没话了。
教学设计要有新意,这是对的,这也是许多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特别是观摩课或展示课,更想给人耳目一新。这种追求的动机应该充分肯定。但是,教学设计有它的特殊性,并不是越新越好,更不是越奇越好。教学设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不应该着眼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应该着眼于学生学得如何。学生是主体,学生学得如何,这是我们在教学时第一关心的。理想的设计应该是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明白,费时少而效率高。如果教师的设计新颖别致,但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那么,这个设计也是不理想。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自己的设计如何出新,如何别致,而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时间和效果,那是违背学生主体观的。眼下,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已经进入了误区,他们一味求新求奇,稀奇百怪,绕来绕去,让学生云里雾里。这种所谓的新颖,用通俗的话语来表示,那是“教师出风头,学生吃苦头”。简单是真,扼要是美。简单扼要往往就是实在和高效。要有利于文本的正确解读。任何一篇经典的文章,各个部分都由内在规律和联系,或者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或者以情节发展为脉络,或者以时间推进为顺序,或者以地点变换为框架,等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是顺着牛的骨骼组织的空隙而进行,如果他凭着自己力气大或者刀子快,猛砍一通,非弄个刀毁肉碎不可。解读文本也一样,只有顺着作者的思路,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才能得心应手,顺理成章,否则,极有可能把文本解读得支离破碎。《小英雄雨来》是一篇描写人物形象的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或者:哪些方面表现出了他的英雄形象,这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如果以“当人们发现雨来还活着时,最高兴的是谁?为什么?”为切入点,这就要转许多弯,才能转到分析雨来的英雄形象上来。这无疑是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
建立于以上两个“有利于”基础之上的新颖设计,才是理想的教学设计,否则,不管如何新颖,其意义都不大。
其实,教学设计的新颖与否,往往只是对教师而言的,对学生的意义并不大。教师有可能对同一篇课文教过多次,或在其他地方听过多次,而学生不可能对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过多遍。因而,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分析课文,从那里切入,都只是第一次,都可能是新颖的。当然,学生也需要教师有新颖的教学设计,但学生所需要的新颖是篇与篇之间的教法不同,不要这一篇是这样几个步骤:先识字解释、再划分段落、再分析讲解、最后概括总结,下一篇也是这样几个步骤。至于教师以什么为切入点,学生并不在乎,在乎的是怎么学得轻松,学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