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时已是60多岁的李博士来说,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已是非常疲劳,可他顾不上休息,又连夜做手术,他为了素不相识的人奔波劳累,是多么无私呀!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呢?
生:李博士你真了不起。
生:李爷爷我长大以后也要向你一样帮助别人,特别是台湾同胞。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李博士的敬佩之情和李博士一起“奔波”吧!
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⑤ 让我感动的是文章第7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台湾与大陆虽然被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学生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将余震的危机与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镇定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行动,这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小钱得救了。小钱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
生:小钱一定想感谢李博士和台湾青年。
师:如果有一天,小钱与他们相遇了,小钱会说什么呢?
生:小钱会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予了我新的生命”。
生:小钱也回感谢所有的医护人员和家人。
生:他还会感谢这世间所有关心他的人。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心中,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是一座用爱心架起的桥。
生:这是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的桥。
生:这座桥让两岸同胞的心连在了一起。
师:是的,这座桥延续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这座桥,还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音乐播放《爱的奉献》。
师生齐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并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重点词句仔细研读,将地震危机依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想象情境,认真感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切体会到:文本本是死的,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时,文章才会有生命。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用心、用情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最后深切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
【专家点评】
生命的话题凝重、深沉,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情境创设,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品味精妙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情感的闸门。学生动心、动情地解读了生命桥的含义,感受到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伟大人格魅力,体会到茫茫海峡割不断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沈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