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重点应着眼于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粗知文章大意,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做要求。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及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评析】
一、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落实语文实践活动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的自读自悟;在读书过程中学生能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组内的交流、梳理达到会提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保罗的哥哥、保罗、小男孩之所以感到快乐”等环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通过分角色读文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内心体验等等。学生在种种语文实践活动当中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提高语文能力,实现了语文课的要务。教学中,教者准确在把握住了语文学习实践性与学生反应多元性的特点,既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深入研读;既关注了个体的读书、思考,又关注了群体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既有生生思维的交锋,也有师生认识的碰撞,是一节充分落实语文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
二、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选编该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这种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之下,学生走进了文体,理解了文本,较好地完成了本课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与些同时,学生内心受到震撼,深刻地体会到给予的崇高与快乐,这是学生心底的共鸣,这种共鸣来源于学生课上多次深入扎实的读书,来源于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与品析,来源于对课文语言及语言形式的感知和体味,正所谓“水到渠成”,不牵强,不空洞,既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又没有旁落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新型师生关系有所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在静心自读的基础上质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深入的研讨。“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探索,在学生交流、研讨过程中,教师能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引导。教师树立起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于在关键之年点拨、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