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丁肇中的科学之路

丁肇中的科学之路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175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知识
标签:初三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丁肇中的科学之路,

  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如愿以偿地抒发了作为中华民族后代的自豪感。此情此景,令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永生难忘。

  这短短200来字的讲演,令人耳目一新,却又言简意赅:它既包含了丁肇中二三十年来对人生、对科学的真知灼见,又包含了他对中华民族、祖国母亲的赤子深情。无怪乎丁肇中话音刚落,全场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奋斗

  200多年前,物理学的伟大鼻祖牛顿说过:“我不知道后人怎样看我,但在我看来,我只是像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男孩,一会儿找到颗特别光滑的卵石,一会儿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蚌壳,就这样使自己玩乐消遣;而与此同时,在我眼前的真理的汪洋大海,我尚未认识,尚未发现。”

  那还是在诺贝尔奖授奖会的当天晚上,在欢声笑语、灯光辉煌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都会大厅内,在人们频频举杯和祝贺声中,丁肇中谦逊地说:“J粒子也不过是真理大海海滩边一颗光滑的卵石罢了。”他在接受大众的欢呼之际,更体验到了牛顿这段名言的真谛。

  是的,J粒子把丁肇中带上了荣誉的顶峰,但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到了科学事业的至高点。世上还有众多奥秘有待于人们去揭示,还有无数的真理有待于人们去认识,丁肇中认识到自己任重而道远,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堡垒等待自己去攻克。

  近年来,丁肇中率领实验小组,在德国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的佩特拉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做实验,寻找把“夸克”结合在一起的物质──胶子存在的证据;在瑞士日内瓦“莱普”正负电子对撞机上作实验,寻找第六个“夸克”──“顶夸克”(七)、中间玻色子等新粒子。他还要寻找自然界的4种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之间存在联系的实验证据。他为自己确定了艰巨的道路,并将坚定地走下去。

                 乡情

  身在大洋彼岸的丁肇中,心中却常惦记中国的亲友和故乡。

  1977年8月,十年动乱结束了,中国各条战线都在拨乱反正。我国有关部门准备大力发展高能物理,而这又急需一批实验人才。为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邀请丁肇中来华访问。接到来自祖国的邀请,丁肇中立即放下手中紧张的科研工作,启程回国,去为父母之邦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丁教授与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副院长吴有训进行了会谈,具体讨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决定实现中美科学技术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合作──由中国科学院选派最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物理学家参加丁肇中领导的高能物理研究工作。会谈的结果,使丁教授十分兴奋,他激动地说:“我这次来中国参观,看到大家很有干劲,都想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我相信,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搞科研的历史这么久,一定会出人才,会很快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的。”

  5个月之后,27位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的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工作者,远涉重洋,来到了位于德国汉堡的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参加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马克一杰实验小组的科研工作。

  这27位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大多是从低能物理转过来的“新兵”,对高能物理的实验尚未入门,英语又未过关,可以说,一切都还得从头学起。而且,他们对实验室的紧张工作又不适应:每天要做十几个钟头的实验,既没有午休,又无周日。因为丁肇中领导的这个实验小组,比起其它实验小组要晚一年多时间才开始,因此要求全组人员要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两年工作量。

  丁教授了解到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困难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起初,将中国科学家跟外国科学家混编在一起,以便于中国同事更好地学技术、学外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把中国同事抽出来单独分配任务,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丁教授现身说法,以自己发现J粒子的过程来教育大家:“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像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

  在丁教授的具体指导下,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牢记祖国的嘱托,面对困难,毫不气馁,更不退缩,咬紧牙关,迎着困难上。为了尽快掌握计算机程序的设计方法,他们甚至连赶路、吃饭时也在思考琢磨问题。夜深人静,外国科学家早已进入了梦乡,而同样紧张工作了一天的中国物理学工作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在一遍遍地演算、练习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中国科学工作者硬是凭着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基本上闯过了“语言关”;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就会操作每秒钟运转几百万次的大型计算机,能独立工作了。

  在中外物理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第一批数据就得到了446个强子事例,这一实验结果比其他组几乎多了一倍。

  1979年9月,丁肇中来华进行科学讲学和学术交流,在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会谈时,丁教授对中国选派的青年物理工作者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个人的印象是,中国物理学工作者是勤奋的,富有创造力的,他们在实验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是没有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工作不可能做得像现在这样好。”

  这27名中国年轻物理学工作者回国后,已成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骨干、带头人。而且,在丁教授的具体指导下,一座大型的高能加速器──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北京西北郊建成了。这座由邓小平同志题名奠基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正在为我国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服务。

  1982年农历大年初一晚上,丁肇中夫妇应邀来到纽约市银宫酒楼,跟旅美华侨、美籍华人一道欢度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会上,华人协会代表给丁肇中颁发了“最杰出人物”奖状,以表彰他杰出的科技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奖,为中国人争得了最高荣誉。

  在颁奖会上,丁肇中激动地说道:“这不仅是给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科学探索和发现精神的奖励,这种精神鼓舞我努力去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月15日,北京。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他。颐年堂里,中国领导人感谢丁肇中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希望中外科学家团结协作,广泛开展国际性的科技交流,共同为造福人类作出贡献。

  丁教授表示:“我很乐意为中国的科学现代化贡献我的一份力量。我热切希望中国年轻一代能迅速成长,能出现一批真正的‘科学巨人’”。

  1982年春节过后,丁肇中来到中国合肥,愉快地接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的聘书。随后兴致勃勃地与该校的少年大学生们进行了交谈,以启发他们的思路,开阔他们的视野。他说:

  “我一生所学的可以归纳为:准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学科,透彻地理解它,摒弃一般流行见解,坚持自己的科学观点。对自己的成就要有所怀疑,十分仔细地去进行验证自己的工作。比如,当我们实验小组发现了新的重粒子( J 粒子)之后,我要求实验小组成员对外界绝对保密,必须再次核实这个实验,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越是重大的发现,越是要慎重、周密。于是,我们用了两套截然不同的方法来检验新粒子,两组人员,两种步骤,两组数据……终于得到完全相同的结论后,我才对新闻界发布消息。我认为:只要你肯干,肯自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有伟大的成就。”

  丁肇中教授还回答了少年大学生关于“治学方法”的提问。他说:“一般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里,考试成绩很好,可是出了校门去做研究题目,并不是特别超越于其它国家的学生。我想,造成这样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学生喜欢背书,喜欢死记。须知从事科研工作以后,背书和死记就没有用了。我认为,一个中学生如果对自然科学有兴趣,就应该彻底了解书本上、课题上所说的东西与课外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而不要完全背书,死记公式,须知死记公式、完全背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丁教授又来到科大教师中间,与他们进行了座谈。他说:“有些教授喜欢把研究生留上七八年,我认为这样做不好。因为一个学生从任何一个人那里学到的东西都很有限。所以,我让学生在我这里学习两年就毕业,两年时间已足够了。况且学无止境,学生毕业之后难道就不需要继续学习了吗?”

  在与科研人员座谈时,丁教授深有体会地说:“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不断探寻教科书之外的事,对该学科有更深入一层的理解,有能力去独立思考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面对占压倒优势的反对意见,要毫不胆怯地迎接挑战。”

  近年来,丁肇中更是热心于祖国高能物理人才的培养,经常回中国讲学,并选拔国内的优秀人员到他的实验组工作。他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境界

  丁教授是一位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以前,由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瑞士日内瓦都有实验室,而家在美国,他几乎每两星期就要飞越一次大西洋。为了便于适应时差,他每天清晨5点多钟便起床,深夜才就寝。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正因为如此,他的孩子们抱怨老是见不到爸爸。近年来他转移到日内瓦附近工作。为了不与家人太疏远,已举家搬到瑞士。但这已太迟了。因为小孩都已长大,有自己的事业和学业。爸爸想见他们反而又见不着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丁肇中  

《丁肇中的科学之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