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重难点讲解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410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高二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过秦论》重难点讲解,
1、《过秦论》一文中的记叙部分与表达中心思想的关系:
文章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先叙说其扩张地盘的成果,再写山东诸侯的合纵之盟,极写六国贵族的礼贤下士,人才云集,合而攻秦的声势之大。这里作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说,山东九国动用百万之师而“戮力攻秦”,秦人却“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进而至于“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以九国的地广人众来衬托秦的强大兵力。这样,一来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来作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的张本,这里说的是“攻”(天下)之势势如破竹,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昭示主题。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这里有两点应特别注意:其一是作者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言外之意是秦统一天下之后力量增大了,“序八州而朝同列”是说秦王从诸侯变成了天子。从雍州的发展到占领整个天下,国力的增强是不言而喻的。这一点又成为下文“攻守之势异也”的张本,“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守”却是以整个天下为本,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大,而结果却走向反面,岂不更引人深思!其二是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正面的铺叙中已经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又埋下伏笔。秦始皇一切办法都想到了,只是忘掉一样:仁义。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本段详细叙述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之仓促,士卒之弱小,兵器之劣钝;却又详述天下人风起云涌,响应陈涉的形势。前者是秦的暴政使百姓困苦不堪,起义军不像一支军队;后者又是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失尽,苦秦恨秦,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秦安得不亡?这些又都成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张本。仁义不施乃使天下人戮力抗秦,终使秦王朝的守势变得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2、本文的论证特色:
从大量的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是这篇课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色。课文前四段按照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到亡的全过程。第一段写秦孝公依仗险要的地势,任用商鞅变法图强,想要吞并天下。第二段写惠文、武、昭襄三代国势日强,进而蚕食六国。诸侯会盟弱秦,反为秦国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以武力灭亡诸侯,一统天下,国势强盛到了极点。这一部分,笔酣墨畅,着意渲染秦“攻”的时候何等强盛!接着用“于是”一转,写到“守”了。作者写“守”,也极力铺陈。作者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等等方面详细叙述。秦“攻”时,所向披靡,如此强盛,“守”时,用了这么多措施(实际上写出了秦的暴政),为什么遇到陈涉揭竿而起,竟亡于一旦呢?很明显,渲染秦之强盛,正是为下面由史实得出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失掉了“仁义”,再强盛也是不堪一击的。这样写,更为主题的昭彰作铺垫。
3、文章的语言具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的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有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