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高一语文课后练习《游褒禅山记》点将过关

《游褒禅山记》点将过关

11-01 11:08:11 | 浏览次数: 79918 次 | 栏目:高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高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游褒禅山记》点将过关,
【语段点将1】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2、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3、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参考答案〗

  1:A

  2:C

  3:D
 

【语段点将2】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联系前文,根据“深思慎取”的精神,作者论述有遗漏的词句吗?如有,试完整地补出来。

                                _。

  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

〖参考答案〗

  1:B(观,景观)

  2:“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3:B(属于“无中生有”)

  4:⑴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⑵ 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语段点将3】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本段文字通过论述作者的心得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要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志”。)

  1、第一句话中“于是”应解释成   ,全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2、作者提“古人”的目的是   ,其反映出的精神从侧面证明了本段中   一句。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喻指   

  4、“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喻指   

  5、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有   

〖参考答案〗

  1:对这件事。

    承上启下。

  2:表明自己也将像古人一样对眼前之事进行深入思考。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高深的学术造诣或宏伟的事业。

  4:困难重重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5:志、物、力。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