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第四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所选课文都是说明文。与第三童单元的事物说明文不同,这五篇课文都属于事理说明文。
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说是说,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中,前四篇课文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了作解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简明准确、生动形象语言的娴熟运用,也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与第三单元基本相同,《大自然的语言》和《你一定会听见的》应侧重于对语言的学习运用,宜采用涵泳品味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认识,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时,宜采用竞赛法。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拟用17课时,《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各用3课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各用2课时,第六单元作文 、复习、检测共用5课时,机动时间一课时。
16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意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理事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4.涵泳品味法。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这几个字词。(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