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259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二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四、课堂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总结归纳。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4、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 怠 叩问 绮秀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六、课堂练习。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七、小结
第一段,作者先从自己说起,也就是现身说法,历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种种艰难情况,说明尽管客观条件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了不利条件带给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成就。可见,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八、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齐声朗读课文。
二、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三、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四、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五、课堂练习。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
六、归纳总结。
尽管客观条件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了不利条件带给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成就。可见,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勤 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 苦
且 中
艰 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 作
若 乐
此 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第25课 《诗词曲5首》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4、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鉴赏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 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