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一语文课后练习《荒岛余生》问题探究

《荒岛余生》问题探究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836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荒岛余生》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人们记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日记总是面对自我而非他人。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在这精神支柱的支持下,他才活得有理由,有意义。

  2、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缩小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3、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鲁滨孙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4、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5、从课文中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要避免学生误以为鲁滨孙是运气好,只身落难荒岛又得到许多生活用品,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应该充分注意到,鲁滨孙并不是在旅游,也不是在模拟生存挑战,他遭遇的是真实的海难,他打定主意一个人在岛上苦度余生。他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终于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的。正因为这样,鲁滨孙才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6、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7、鲁滨孙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鲁滨孙在那样的环境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他成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理,心态平衡地生活下去。这与阿Q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正是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分析时可以简单给学生讲讲阿Q的故事。)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