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一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及课堂实录合集(315页可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及课堂实录合集(315页可下载)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863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及课堂实录合集(315页可下载),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Section targeting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师:请哪位同学帮帮他们?
生2:精神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又高兴又满足。这是我查资料得来的。
师:很不错,不清楚的地方查资料弄明白,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我学习。你有难题要大家帮忙吗?
生2:“项为之强”“为之怡然称快”“以虫草为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都有“为”,我想知道他们的读音都一样吗?各是什么意思?请陈可馨帮我。
生3:我只知道意思,读音不很清楚。“项为之强”和“为之怡然称快”中的是“因为”,“以虫草为林”中的是“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的是“被”。
师:这是一词多意,陈可馨同学肯定是花了不少工夫弄清楚的。“为”的读音有两个,前面两个是第四声,后面两个是第二声。陈可馨你有难题要大家帮忙吗?
生3:“私拟作群鹤舞空”中的“私”我想请肖豪帮忙。
生4:我妈妈经常讲“私房钱”,我想“私”就是“自己的”。老师,“鹤唳云端”中“唳”是“鸣叫”的意思,我记得有一个成语就有这个字,可我忘了是哪个成语,请许明轩告诉我。
生5:对不起,我不知道。李会是我们班的成语大王,我想她肯定知道。
生6:风声鹤唳。
师:大家能够由此及彼,这就是学习的主动性。李会,你有难题要大家帮忙吗?
生6:“兴正浓”的“兴”是“兴趣”的意思,课后习题告诉我们这是加字法,我想知道文言文中哪些词的解释可用加字法?
师:大家再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文言词的解释用了这种方法?
生7:“必细察其纹理”中的“细”是“仔细”,“察”是“观察”。
生8:“果如鹤唳云端”中“果”是“果然”
生9:“驱之别院”中的“驱”是“驱赶”。
师:文言文中很多词是单音节词,现在变成了双音节词,对这样的词我们只要根据语境组词就行了,这就是“加字法”。除了这种方法,课后习题还告诉我们一种“换字法”。如“方正浓”中的“方”,现在仍有“方”字,组词有“方向”“对方”等词,和本课语境结合起来解释不通,就不能用“加字法”,只能用换字的方法,换成“正“。大家再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文言词的解释用了这种方法?
生10:“盖一癞虾蟆”中的“盖”,现在一般组词是“盖子”,用在这里不合适,请大家告诉我换一个什么词好。
生11:根据语境,应该是“原来“。
师:词句理解还有疑难吗?
生:没有了。
师:过了字词这一关,我们来欣赏一幅有趣的图,这是编辑为我们配的,看看画了些什么?
生1:画了一个男孩,手里拿着烟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