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作家作品知识。
B、生动的词句。
C、背诵全词。
② 理解:
A、词的表现手法。
B、词的主题。
C、词的意境。
D、词的语言特色。
③ 运用:将本词改写成散文。
⑵ 发展等级:
① 综合:运用所学文学知识评价豪放派词的特征。
② 发展:联系作品,评价作者,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③ 创新: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改写成自己喜欢的文体。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教学的成功始于学生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明确学习目标,对于教学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二个等级六个层级。基础等级的三项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形成而设计的。其三个层级不仅体现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文基本技能形成的渐进性,也体现了知识的迁移、发展和知能的相互转化。发展等级的三项目标,是针对基础等级目标的发展和拓深,是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这三个层级集中体现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二个等级六个层级学习目标的设计,使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悟学目标一致,导与悟融为一体,教与学相生相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被动局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3、方法目标:
⑴ 解决重点的方法:形象显示法,对比分析、总结归纳法。
⑵ 突破难点的方法:背景展示法,讨论法。
⑶ 研究创新的方法:技巧指导法。
设计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才能为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德育目标:
⑴ 态度: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
⑵ 情感:使学生体味山川的壮美、人物的俊杰,受到美的熏陶。
⑶ 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设计这一德育目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受到较深刻的思想教育,体会博大深邃的民族精神,培养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个性心理,有益于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导、悟、研、评四种教学方式,通过相应的四个教学阶段,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一、导学
1、教师引导,让学生用多媒体介绍作者,由此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出示配乐朗诵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3、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二、悟学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完成基础等级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让学生自读自悟上阕,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读后感觉如何?
2、上阕抒写有什么特点?(语言运用、句子结构、修辞)
3、表现手法有什么特点?
三、研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评价作家作品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完成发展等级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诵读下阕,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⑴ 下阕表现手法与上阕有什么不同?
⑵ 下阕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作者怎样写周瑜这个英雄人物的?
2、出示研究性问题讨论:
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