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八年级语文辅导努力攻破科普文章阅读教学的难关

努力攻破科普文章阅读教学的难关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31518 次 | 栏目:八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八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努力攻破科普文章阅读教学的难关,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祥芹       在“文学阅读教学”受到普遍关注的热风下,着意安排“文章阅读教学”实验课,吹点凉气,“让文学教育与文章教育和谐发展”。──2004年10月下旬于新乡市举办的“首期全国中学语文目标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突现这个指导思想,相当高明,可以说是对“语文新课标”精神的创造性贯彻。

  鉴于文章阅读研究滞后于文学阅读研究,科普文章怎么阅读?怎么教学?怎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师生长期感到困惑。新乡市十中的周丽君老师迎难而上,勇敢地承担了这个教改攻关任务,“高难动作”,该加三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认为,科普文章阅读的一般操作要领是:“概念理解或要句阐释,信息筛选或要点归纳,文意概括或篇旨点睛,信息推断或价值联想”。面对初中
二年级学生阅读《奇妙的克隆》,周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的角度,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⑴ 读第一节,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⑵ 读第二、三节,填写“克隆技术的进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说明的顺序及其原因。

  3、以意照言,体悟精神。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4、思考讨论,探寻主旨。研读第四节,思考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为什么?

    依我看来,以上四个课堂教学板块,井然有序,师生互动,50分钟读懂并用活了一篇3000字的科技说明文,教风学风扎扎实实,没有花里胡哨,是一堂相当成功的文章阅读课。其可取之处至少有下列各点:

  1、阅读教学目标 明确、具体,说明文的共性目标是通过《奇妙的克隆》这篇例文的个性目标来体现的,“终结性总目标”是依靠“过程性分目标”来实现的,既贯彻了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又尊重了学生读者的自选意愿。默读课文之后,学生的三个疑问(a、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b、“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c、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为什么说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集中在第三、四节,恰好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临上课时欣然采纳,既使教材编者和学生的阅读期待达成一致,又让教师的预设目标和学生的生成目标求得统一。可见,其教学目标 的确定是科学而民主的,实施也是切实而有效的。

  2、抓准了科普文章的言语特点──中文和外文交错,通用语和专业语并陈,精确语和模糊语互现,在“感言知义”上下硬工夫。周老师意识到“感知文章言语的有组织的意义是阅读的中国,读懂说明文先要跨越科学语言的门槛。”全篇的中心词“克隆”,英文叫“Clone”,希腊文叫“Klone”,其原意(用“嫩枝”或“插条”繁殖,属植物克隆)和变化义(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系,属动物克隆)必弄清楚。科普文章的语言有其共性和个性,区分通用语(一分为二、相安无事、永无止境、切实可行、濒临绝种、悲喜交集)和专业语(胚胎、囊胚、两栖、脊椎、促性腺素、胰蛋白酶),各自挑选出6个,通用语紧扣课文内容重点,具有普遍应用价值,专业语均为遗传学术语,以读懂课文为限,不去深究,这个理解分寸把握得好。对“什么是克隆”的定义推敲,对“克隆鱼”实验之艰难的数字说明(“……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不但让学生领悟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而且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高度精确性。课文最后一段出现了弹性较大的模糊句:“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周老师又引导学生化虚为实,自由议论,给“克隆人”可能引起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以生动有趣的阐发,营造了“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阅读境界。

  3、在“授人以知”的基础上做到“授人以渔”。科普说明文的本意在“授人以知”,教科普说明文的目标在“授人以渔”,即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技法。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实行通篇略读和快读,重点精读和研读,贯彻了“精读、略读、快读一条龙”的训练方略。3000字课文要求5分钟默读完,平均一分钟读懂600字,恰是略读应达到的最高速度和快读应达到的最低速度。读懂的标准,在形式上是辨识说明方法(举例、比较、引用)和说明顺序(时间顾前续后、生物进化);在内容上是看对文本信息筛选的准确性,或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四小节的内容,或用一句话概括克隆的定义,或用一组词语来概括克隆技术的进程,其筛选的范围和规格不同,都运用了“提纲挈领”法,都落实到语言表达上。执教者有意引导学生由“读书”向“看书”过渡,由“对话”向“行文”过渡,如填表阅读和电脑阅读的操作,旨在强化“用书面语言表达阅读心得”的动笔按键能力。第三个教学板块“以意照言”,正是“循环解释法”(“语言──思想──语言”)中的回环,即张志公所说的“在语言和思想之间走个来回”。毛泽东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用“文意”之“激光”去照射“文辞”,最能品味语言的妙处。读法对头,所以学生对科普文章渗透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体悟都落到了语言上,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比较好地处理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针对“浅阅读”蔓延,未能走进文本的通病,周老师运用“披文得意”的阅读规律,注重紧扣文本去解读,务使学生“见得亲切”。如第二节第五段第一句:“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这是透露作者思路、显示说明顺序(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闪耀科学精神的关键句子,经学生找出,教师强调,共同辨识“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奥妙,就在于“按生物进化顺序说明”最能体现克隆技术探索和发展的进程。克隆技术的奥秘都在“换核卵”,但“换核卵”本身又在不断突破,“克隆羊”不是换“胚胎细胞核”,而是换“体细胞核”,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阅读如此“同中见异”,确实“登堂入室”,走进文本深处了。真是“牵一句而解全文!”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得意”之后,又不能自我封闭在“解文”的小圈子里,还要奋力走出文本,“知人论世”,读以致用,使文本迁移、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第四个教学板块,讨论第四个小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末段首句“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说克隆技术带来“三喜”,可以“入文论证”,说克隆技术带来“三悲”,则只有依据“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做“出文阐发”了。这是一个饶有兴味、开阔视野、读出创意的话题,教师抓住火候,学生“运思及物”,纷纷发言,撞击出灿烂夺目的思想火花:

  生甲: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她?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她,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

  生乙:克隆人应该跟随真实人姓同样的姓,还是自立门户?站在克隆人的角度来说,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说:这是某某克隆出来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克隆人的心灵会不会蒙上阴影?产生自卑?会不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生丙: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或东条英机,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陷战争深渊。

  生丁: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挖走一只眼吗?
生戊: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我们如何确认他们的身份?如果他们犯罪,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再说,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文章阅读  

《努力攻破科普文章阅读教学的难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