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八年级语文辅导《春酒》教学杂谈

《春酒》教学杂谈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46518 次 | 栏目:八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八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春酒》教学杂谈,

  生:回忆是美好的,有作者对童年生活细节的甜美怀想。怎能忘记喝春酒时“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那份满足和天真?怎能忘记母亲酿的醉了乡亲也醉了小花猫的“八宝酒”?怎能忘记偷、蘸、舔“八宝酒”那份馋相和调皮?怎能忘记喝会酒时得到两条印花手帕“开心得要命”的那份喜悦?

  (师生找到这些细节描写,带感情地朗读,读得情味盎然。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享受到作者儿时那份美丽的心情。)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心与作者的心息息相同了,阅读当如此。

  生:我觉得作者不仅陶醉在母亲的“八宝酒”里,更陶醉在对母亲刻骨铭心的追思上,因为母亲是一位集温柔慈爱,善良大度,热情能干,俭朴勤劳,充满“爱心、佛心”的女人,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位同学找出文中关键的句段来朗读说明。)

  师:春酒中寄托着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民俗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都是从“道地家乡味”中咂摸出来的。作者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是啊!“乡情乡愁”是一首永远荡漾在游子心头的恋歌。你们能想起古今哪些思乡之诗词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生:(读余光中《乡愁》)

  生:……

  下课铃声响,学生还沉醉在诵读思乡的诗词之中。或许此时,学生的心灵被乡愁深深地打动,进入了“物我同一”的审美状态,浓浓的乡愁撩惹起学生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氤氲迷蒙,弥漫着学生的心灵,缠缠绵绵,挥之不去。


【案例反思】

  这节课是对“主问题式”对话教法的一次实践。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教学环节面面俱到,提问多而杂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的,显得肤浅、流俗,属于假象理解。而在《春酒》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文本的细节有美美的体会,对作者的情思有深切的感悟,创造出美好的教学情境。其中有三点值得思考:

   ⑴ “主问题式”对话教学,对话内容集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就主问题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⑵ “主问题式”对话教学,对话形式灵活,对话理解多样,学生围绕主问题可以自由地言说,减少了多话题所带来的诸多制约,读出了作品的人物形象,读出作者,读出自己,个性得到张扬,真正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的教学理念。

   ⑶ “主问题式”对话教学所适用的文本范围,一般来说,是有文眼的文本或能筛选出引发学生对全文思考的问题的文本。

  2、“读悟式”对话教学:

    “读悟式”对话,大胆破除了“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程式,在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以读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在反复赏读、悟读中,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懂得做人”,“读悟式”对话教学坚持语思统一、以读为本、高效推进、情感驱动的原则,它的基本框架是:

体悟迁移 精读细品  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 古人早就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读”这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特别是对经典的言语材料咀嚼式的“读”,不仅是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和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由充分地亲近、接触文本,在反复的亲近触摸中,使文章“如出我心,如出我口”,学生之心与作品之心贴近、沟通、交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思路。

  精读细品。是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从作品的内涵、思想情感、情境形象和语言等各方面进行妙点追踪,美点揣摩,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细嚼慢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厚文学、文化底蕴。

  体悟迁移。朗读、品味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悟”既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理性的思考。经典名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有嚼之不尽的言内之意、言外之意,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作品意境的品读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点化,促其“觉悟”、“开窍”。“悟”后要“评”,即是对言语的开放式点评,将感知体悟的结果清晰化、条理化。通过对言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开掘、探究、点评,相互触动启发,磨砺了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力,它是对话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话的外显成果。“迁移”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仅是学法的举一反三,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更是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深化拓展,是后续对话的必然要求。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中学 辛艳丽】

〖给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展翅飞翔〗

  介绍写作背景,内化想象内容。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爱想象,也有想象的能力,但在很多时候却脱离了文章主旨。尤其是在教古诗时,常会遇到种种尴尬,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早已悖离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让学生想象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为学生介绍相应的写作背景,学生的想象内容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学生的想象才能深入骨髓。如在教《吆喝》一文时,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吆喝声太少,很显然学生无法体会课文中旧时老北京的吆喝中的乐趣,更不用说理解吆喝里的文化了。所以,在上课时,我先为学生介绍了老北京吆喝的种类、时间、内容等之后,再提了一个问题:“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细读课文后,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为我们构思一个场景,描述富有吆喝声的热闹场面。”经过我之前写作背景介绍的铺垫,学生再也不会想象成如今灯红酒绿的热闹画面了。


【吉林省珲春市第八中学 朱玲玲】

〖激活课堂,营造语文学习的有效天地〗

  在活中见深:

  求深,是激活的关键。那种以为“活”就是领着学生蹦蹦跳跳,唱唱念念,图个热闹的观点,是对“活”的一种极大的误解。把课文教活,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扎实的功底,较好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这些应成为试图把课文教活的教师所追求的境界。

  通过教师缜密的设计,精心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取更多、更新的系统化的知识;通过教材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探求有思考价值问题,获得有持续性的教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交流,碰撞出思维的新径,思想的火花。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的下册中的《吆喝》这一课时为了学生了解到作者对老北京的吆喝的怀念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旧北京吆喝的声音录制到录音机里,让学生去猜是在吆喝什么,无疑在调动了学生的听觉神经令其感官。最后我在课程结束后还安排了一个相声《卖布头》在笑声中品味。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有值得人仔细品的东西,只是缺少留心观察事物的眼睛。随即我又安排了一个作业:你有没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啊!请写下来供人欣赏.这样就达到了编者的目的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