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小学语文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41518 次 | 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紧扣美好的幻景的具体描述的句子,加深学生的感受。朗读训练到位,教师从旁边点拨,突出“美好”。)

  生:老师我想提个问题。

  师:你说。

  生: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景?

  (学生有了读中所产生的真切感受,才会这样生疑,去探究幻景产生的原因。)

  生:是的。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书,想一想。

  (提出问题,又趁势回复课文,再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发现交流。)

  生:因为当时小女孩又冷又饿。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

  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痛苦还有孤苦。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幸福,所以当她擦燃火柴以后,幻想中,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然而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原因的比较,很大成分上是学生自读后产生的认识。由不同的需求渴望,才分别产生不同的幻景,现实中的小女孩多么寒冷、饥饿、痛苦、缺少疼爱。)

  生:(读课文找句子)

  师:来交流一下。

  生:当火柴灭了以后,这些幻景都不见了。

  师:文中哪几句话写这样的 结果呢?

  生:“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很好,还有吗?

  生:还有“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红线”。

  师:(实物投影这三句话)来,我们读读这三句话,“她坐在那儿……”

  生:(自读后再齐读)

  师:这三句话都是写火柴灭了以后留给小女孩的结果,再读读,想一想这三句话你读懂了哪几句?

  (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教学处理,突出体现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自己能读懂哪句交流,教师尽可以引路指点。)

  生:(轻声读,思考)

  师:好,谁先说?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它是讲火柴灭了以后,烤鹅没有了,留给小女孩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师:不错,请注意“墙”。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讲火柴灭了以后,烤鹅不见了,留给小女孩的只有饥饿。

  师:真好,你想得更深刻了。

  (以此评价,激发学生深入发现,广泛交流。)

  生:我读懂了第一句。它告诉我们当火柴灭了以后,留给小女孩的只有一根火柴梗。

  生:也就是说,火柴灭了以后,火炉不见了,那么也就是温暖没了,留给小女孩的就只有寒冷。

  师:讲得多好呀,那么第三句呢,想想为什么要写星星?

  (指引思路,相信学生必能有所发现,广泛交流。)

  生:这颗星星其实就是小女孩的灵魂。

  生:说明小女孩快死了。

  师:具体说说。

  生: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师:联系下文,讲得好。

  生:这颗星星还让她想起了奶奶。

  师:小女孩想起了奶奶是因为──

  生:奶奶是惟一疼她的人。

  师:当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这位惟一疼她的奶奶竟然出现在亮光里,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体会一下当时的心情,想想该怎么读第十节,先自己练练。

  生:(自由朗读)

  师:好,谁第一个读。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师: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师:感人多了,接着读。

  生:“啊!……就会不见的。”

  师:不错,再请一位。

  生:“奶奶……就会不见的。”

  师:两位同学都念得好动情。朗读这段话我们还有注意“啊”、“吧”这两个语气词。想一想语气处理。

  生:是激动的。

  生:渴望的。

  生:乞求的。

  师:是的,几乎是哀求的,同时还要强调两个“就会不见的”。让老师也试试好吗?“啊!请把我带走吧!……就会不见的。”(哀求、迫切)你们再读读。

  生:(有感情地自由读。)

  师:好极了,我甚至已经看到了几双含泪的眼睛。(示意坐下)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实物投影两次擦火柴:①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②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读读这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充分运用句间比较,深入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生读句,思考。)

  师:来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擦火柴,小女孩是不敢的,后来她又敢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教学  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