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记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小学 邹先平 今天镇里面的邹教研员来班级听课,凑巧停电,准备好的课件不能用,我临时将思路进行调整,只好用“三个一”(嘴巴、粉笔、课本)打天下。
凡事利和弊,优势和劣势可以互相转换。手头没有了课件,跟学生的交流反而更直接,某些环节来得更亲切和自然。
将思路记下来备考:
一、用司马迁的名言导入新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板书课题:
问:作者为什么将文章命名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生都在预习提示里找到了答案。)
二、贴出李大钊的图像
学生通过“1943年,1927年4月28日,2004年”一组数字算出今年是纪念李大钊遇难77周年,然后利陈伟强同学搜到的资料: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讲背景时特别讲清了奉系军阀张作霖,“三一八”惨案两个背景资料。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做以下问题
1、划出生字、词(生字:阀 娱 僻 怖 宪 胖 刑 押 舅 绞 待 霖 阎 屉 袍 钊)。
2、尝试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李思思拟题目:刻骨铭心的的一天,有同学觉得不妥,该为--刻骨铭心的日子,我觉得改得好。还有的同学拟为:父亲遇难前后;永远不能忘记……)。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四、思考
学生自选“在法庭上的部分”精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作旁注,想想以下两个问题:
1、在法庭上,“我们”见到的父亲是什么样?
2、“我”在法庭上的表现与前面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五、品味
与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品味下面两个句子: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他的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