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设计来说吧:短短80分钟我们要让学生学习生字、了解四个部分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四句话、学习作者写人的方法并练习、让学生读课文至少三遍、给学生留10~2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或小组交流或全班讨论。时间都让大量的分析课文给占了,学生几乎没有当堂背诵课文的时间,然而在课堂上进行即时背诵是非常有效率的一种方式。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前沙河小学 张 静】
〖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深浅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学生看书即可回答。
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问学生:“闰土的外貌怎样?”书上有“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内容,学生回答不必动脑筋。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如问:“从闰土的外貌看,他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得出他是一个健康的农村孩子的结论。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如问学生:“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学生需要通过对“我”和闰土的生活及周围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才能认识到“我”对自己所处地位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如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身份,对照闰土的外貌,想象“我”有怎样的外貌。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的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就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性行为”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当然,提问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高得多数学生难以企及。提问的解答距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者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把较长解答距的提问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靠学生的努力,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 胡敏敏】
〖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开放合作,发挥孩子的个性特质〗
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则显得更能激起学生生命意识的欲望。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一位教师提出“当时的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想做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做“我”的坐右边(称反方);要求:⑴ 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⑵ 在争辩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不多久,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有人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反方也提出: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争论作出及时的肯定,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同时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会对闰土和鲁迅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会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露水河镇河小学 王茂勤】
〖浅谈小学语文课的预习·明确预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在小学语文中,每篇课文的内容是不同的,而预习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预习时,首先要阅读预习中的内容。这样不但从预习中逐步了解到该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而且从中知道提出了哪些要求,要解决哪些问题,便于做到胸中有数。
其次,根据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如有一时并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上课请老师解决。例如:《少年闰土》一课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其实这三个要求,也是要求我们学习课文必须弄懂的。那么,“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这一问题通过阅读基本上可以解决,但有的不一定可以弄清楚。这就要反复多读几遍课文,力求理解。确实不理解的做上记号,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切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山西省永济市教育局 王震亚 特级教师】
〖让人物动起来──谈动作描写〗
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描写好形象逼真的动作,对于突出人物的性格作用很大。比如,在《少年闰土》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滩,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里,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用了“捏”“刺”“扭”“逃”四个形象的动词,描述了少年闰土刺猹的动作和猹逃跑的行动,表现了少年闰土的风采和猹的狡猾,给人以鲜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