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对。同学们读了课文没有?
生(齐):读了。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见过周总理工作?(教室里鸦雀无声)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陪同作者到他所描写的周总理工作的地方去参观,大家说好吗?(生:好)我们对周总理的工作情况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第二个任务是领悟课文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板书:领悟方法)。这两项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朗读、也可以轻声读,还可以几个同学一块读,边读边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1: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
师:只有这些吗?
生1: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说,完整些。
生1:这篇课文讲了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师:他说得行不行?还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2:这篇课文讲了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和作者的感受。
师:谁听出来了,他俩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3:第一位女同学(指生1)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男同学(指生2)是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来说的。
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3: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件事情的顺序,对吧?
生3:对。
师:如果按照你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3: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审稿的缘由,第二部分是写审稿时的情景,第三部分是写审稿后的感受。
师:在这三部分中,你们感受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4:我最感兴趣的是“审稿时的情景”。这部分写得很具体。
生5:我最感兴趣的是“审稿的缘由”。
生6:我最感兴趣的是“审稿后的感受”。这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师:这么说,同学们对三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哪些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三四个学生举手)哪些同学对“审稿时的情景”感兴趣?(有不少学生举手)嗬!这次人最多!哪些同学对课文最后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个学生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审稿时的情景”。大家打开书,找到课文第二部分。(学生翻书)谁能够把这部分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哪里结束。
生7:(读课文)“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你也回去睡吧。”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8:我觉得“审稿时的情景”应该从“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对读原文的学生)你刚才读得少了。课文第二节就开始写“审稿”了。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读。大家看一看周总理是怎样审稿的?
生8:“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师:周总理审稿的态度怎样?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