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小学语文学习小学三年级语文辅导《灰雀》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灰雀》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11-01 11:47:52 | 浏览次数: 39518 次 | 栏目:小学三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小学三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灰雀》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生6: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生7:可以联系生活理解。

    师:现在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有的读书,有的轻声讨论,有的静静思考,展示出主动学习的风姿。)

    生8:我明白了男孩为什么低着头,他在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内疚。

    生9:我补充,男孩也许害怕受到列宁的责备。

    生10:我反对,如果他这么害怕,那他还来到这儿干什么,干脆躲开算了。

    生11:可是,他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因此虽然心里有点害怕,也还是来了。

    师:(欣喜地听着,看着)你们的争论很有意义,经过这一番唇枪舌战,相信你们对这个问题体会得更深入,请继续交流。

    生12:我明白“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他是在暗示男孩做得不对。

    师:你说得真好。那么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哦!原来是你抓走了灰雀,今天又把它放,回来了。对不对?”如果你们是小男孩,听了这话心情会怎样?

    (学生纷纷说:会很难过。)

    师:是啊,列宁是多么了解小男孩的心,小男孩知错就改,列宁还怎么忍心去责备他呢?

    生13:老师,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讲的是列宁不小心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开始不承认,后来主动写信给姑妈认错。这件事与我们这篇课文很相似,只是他们承认错误的方法不同,小时候的列宁和这个男孩一样,都是诚实的孩子。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体会得很深刻。列宁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更能体谅小男孩的心,用幽默的话语巧妙地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列宁是多么爱孩子啊!

    生14:我明白列宁为什么微笑,因为他看见灰雀回来了,很高兴。

    生15:我补充,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列宁因为看到男孩承认了错误而感到很高兴。

    师:你们说得都对,灰雀回来了,小男孩也知错就改了。列宁是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吧。

  5、总结谈话,提炼升华:

    师:学了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感受?你们想对灰雀、对列宁,对男孩、对自己或对别人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对自己说,要向小男孩学习,做个知错就改的诚实的孩子。

    生2:我想对灰雀说,你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我真为你高兴。

    生3:我想对男孩说,你能知错就改,是个诚实的孩子。

    生4:我想对列宁说,您爱灰雀,更爱小男孩,您真值得我们学习。

    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课题要叫《灰雀》?

    师:呀!你的问题太令我惊喜了,是啊,题目为什么要叫“灰雀”?以用别的题目代替吗?

    生6:诚实的孩子。

    生7:列宁和男孩。

    师:行啊,听起来都不错,能不能说出各自的理由,让大家评评用哪个题目最好。

    生8:课文是写小男孩怎样改正错误,成为诚实的孩子,所以我认为可以用“诚实的孩子”做题目。

    生9:我觉得课文中列宁是个很重要的角色,题目应该叫“列宁和男孩”。

    师:哟,说的都有根有据的,那我们是否把题目改过来?

    (学生自发地讨论起来。)

    生10:我觉得还是用“灰雀”做课题好。因为课文就是围绕灰雀来写的。从这件事情来表现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孩子是个知错就改的诚实的孩子。

    师:说得真好,作者正是以灰雀作为线索,谱写了一首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颂歌……


【说课】

  本节课我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改变为“点拨式”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使课堂上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人场面,使师生在互动生成中得到成长。

  1、在合作中互动生成: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发挥的土壤。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这种民主开放的氛围,一方面提供给学生一个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灵性的火花得以闪现:另一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学习,从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本节课我就给了学生不少合作的机会,还让他们自找合作伙伴表演朗读,并登台亮相。学生在相互欣赏评价中,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地理解,而且锻炼了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他们在评价中表现出的那种友善、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以及在交流中生成的灵动和创造性,都令我欣喜和惊叹。

    在合作中我发现孩子有一种“喜新厌旧”的“毛病”,即喜欢不断地更换合作伙伴,特别喜欢自找伙伴,在找到称心的伙伴时,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性便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在此过程中,却有一些孩子落单了,这些孩子有的是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有的是因为个性较强,使其他孩子对他望而生畏。对于前者,通过热情关注和帮助便能解决问题,可对于后者,就比较伤脑筋,他们往往赌气地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任你怎么劝导都无济于事。

    在本节课的合作朗读表演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虽然只是一两个学生,但总让我觉得难过。这些孩子的心理都很脆弱,我想今后要多找他们谈心,并鼓励一些同学去亲近他们,带动他们一起进步。

  2、在质疑交流中互动生成:

    实验中我们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依据。针对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好思考、爱质疑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的心情,并抓住重点段进行质疑。学生在交流中生成了很多新的资源,如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时,我原先估计学生只会体会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以后的焦急、难过、惋惜的心情和小男孩由惭愧到决心放回灰的心理变化。没想到学生却从中悟出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并懂得列宁是用“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等委婉的语言既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又促使男孩知错就改。有的学生还能联系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体会到列宁之所以如此善解孩子,是因为他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些原本估计应在学完后方能悟出的思想内容,学生都提前悟出了,我为学生的“超常表现”而高兴。

    但我也从中发现一个现象,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总爱提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像是故,意要博人一笑,而后沾沾自喜。由此我想到,孩子现在已经走过了低年级,我们对学生的质疑不能只一味停留在鼓励阶段,是否应引导他们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高质量的问题。使他们从为质疑而质疑的状态中走出来,让质疑成为学习的手段,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我本身而言,还时不时受到教案所束缚,如这节课有些问题学生前面已经提出并交流了,但我还是以不放心的态度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再质疑讨论,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点评】

  当前语文普遍采用讨论式,学生们质疑,答疑,谈感受,讨论。但有时会使你感觉好像在思想教育课,因为学生讨论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言文字。

  丁老师教学则不然,她时时要求学生紧扣文本,如:让学生用“____”画出列宁的话、反复读,体会列宁说的每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并读出这种心情。学生们反复朗读、交流,体会出列宁“着急”、“难过”、“惋惜”的心情。

  又如:在讨论灰雀哪儿去了时,丁老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于是学生们从男孩低着头、说的话、说话的语气中分析出:

  1、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 。

  2、现在灰雀还活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