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灰雀》的点滴体会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南冯小学 王丽娟 我有幸参加了我县举行的“百名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我执教《灰雀》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灰雀》一课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习、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 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 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 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学习方法。并告诉学生,以上我们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进而读懂文章的。下面要求学生继续运用这种读书的方法理解男孩的心态变化。
4、抓线索,体会男孩的心态变化:
按以上学法,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围绕“男孩的心态变化”这条线索,引导深入理解:
⑴ 列宁询问男孩时,他是怎么回答的?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⑵ 从男孩回答的话中哪两个词可看出灰雀是他捉走的?
⑶ 男孩开始不敢讲,后来为什么还是告诉了列宁?
围绕以上三个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对话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体会。学生不难从男孩的“没看见,我没看见”这支支吾吾的回答中和他想说又不敢的心理,看出小男孩的矛盾心理。而从小男孩的“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那坚定的回答中,可知道小男孩虽然心里充满了矛盾,但是当他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就决心改正,此时,一个诚实的小男孩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再让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去领会和理解:男孩从“说谎──想认错──认错”的过程是在列宁一次次爱鸟的情感的感化下产生的,到此,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了列宁非常喜爱灰雀的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灰雀飞回来了,列宁责备男孩了吗?他是怎么做的?表情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到: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没再问男孩,“因为他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表现了老一辈对少年儿童的循循善诱。至此,学生已领会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最后,总结全文,渗透思想教育,深化主题。
学生用以上学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也突破了难点,对文章中心的揭示做到了文道统一。
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既符合教学大纲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也切合教材的要求;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让学生总结、体验本课学到的学法的印象比较深了,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逐渐形成能力。其它方面的训练也是如此。
事实证明,只有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中心,了解编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抓住训练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进行训练,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不会“高消耗、低收益”,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