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葡萄干的制成过程)
同学们看得认真,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大屏幕。
师: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最好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
(小组同学互相说,再指名说)
生:先收下葡萄,接着运到阴房里,然后把水分蒸发掉,最后成了葡萄干。
生:(高举小手,喊)老师,他漏了一个程序。
师:好,那你来说一说。
生:先把葡萄收下来,接着用板车运到阴房里去(录像上是用板车运葡萄的),然后把葡萄挂在里面的木架子上,最后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师佩服地向他竖起大拇指,生也情不自禁的鼓掌)
师:说得多好呀!那么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
生: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师板书:鲜 甜 有名)
师:(出示该句)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同学们先自己练一练,看谁读得最甜。
(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地读)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师:看黄小芹同学读得摇头晃脑的样子,她好像吃到了葡萄干呢,读得多甜呀!
(小芹眼睛发亮,腰板挺得更直了,全班同学笑了)
师:那我们也像黄小芹一样把这句话甜甜地齐读一遍吧。
(全班也高兴地、摇头晃脑地读)
点评:读相关语句,结合视频资料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再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阅读、理解、听说训练全面到位,自主合作气氛浓。
师:陈锦涛同学是从葡萄干有名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还有想说的吗?
生:老师,我是从“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这句话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
师:(出示该句)请说一说原因。
生:因为从“一个个”可以看出那里种了很多葡萄树,而且它告诉我们葡萄的叶子长得很茂密,就像绿色的凉棚,我觉得很美,所以我从这里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师:(出示凉棚图片)茂密的葡萄枝叶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大家都可以在凉棚下遮阴、乘凉、聊天,多美呀!请同学们美美地把这句话齐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生:能!
师:请你们读读这两句话,帮我找找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句1、葡萄一大串地挂在绿叶下。句2、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
(我有点“无赖”地自己把这个关键的问题提了出来)
生1:第一句话比第二句话少了个“一大串”。
生2:老师,还有,第一句话比第二句话还少了个“底”字。
师:(一愣,细看)噢,对不起,我是想把“底”字打上去的,粗心之下打漏了。(竖起大拇指)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那你们觉得哪一句比较好?
生1:我觉得第二句比第一句好,因为第二句写得比较多一点。
(生笑)
生2:我觉得第二句比第一句好,因为第一句只有一个“一大串”,那就是说只有“一串葡萄”,第二句有两个“一大串”,就说明了有很多很多的葡萄。
师:(随学生的回答出示“一大串葡萄图片”和“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图片”。相机板书:多)你真会动脑筋!
师:所以课文用的是第几句呀?
生:(齐)第二句。
师: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注意“一大串一大串”要──(生齐:重读。)
(生齐读)
点评:赏析句子、比较句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不错,可惜所达到的层次不够高。若能结合到修辞、仿造句子等形式来进行,效果是否更好?
师:(指板书)葡萄沟的葡萄又多又美,你们知道吗?葡萄沟的人更美!请你再读一读第二段,把这句话找出来。
(学生读书,找句子)
(只一会功夫,生纷纷举手)
生: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师相机板书:老乡 热情好客)
师:如果你就是那里的老乡,现在来了这么多客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同桌先互相演一演,一会再请同学上来表演。
(生兴致勃勃地表演,师巡视指导)
师:刚刚同学们都在很认真地演,我看到了很多热情的小老乡。现在,我就是你的客人,谁愿意上来演一演?
(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葡萄端出来)
董卓(双手端着葡萄来到我面前):请坐,我的葡萄很多很多,也很甜很甜,请你慢慢吃吧。
(生笑)
生一:阿姨您好!
(全班笑)
请尝尝我们的葡萄吧,我们的葡萄又多又美,而且很甜,你慢慢吃个够……吧。
(够字说得特别重,拉得特别长)
(全班大笑)
生二:客人您好!
(生又笑)
欢迎来到我们的葡萄沟,这是我们这里最美最甜的葡萄,请您坐下来慢慢吃吧,我再去给您榨一杯葡萄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