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试卷中心语文试卷初二语文试卷11 最苦与最乐 习题集【原创】

11 最苦与最乐 习题集【原创】

12-15 00:15:58 | 浏览次数: 343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试卷
标签:初中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manfen6.com 11 最苦与最乐 习题集【原创】,

www.manfen6.com——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A 基础储备卷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 ,号任公,别号 。(4分)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4分)

A 失意:失去意义。

B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C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D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3.填空,并说说下面句子的特点和作用。(12分)

①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处尽责任, ;时时尽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0分)

契约 音: 义: 恩惠 音: 义:

悲天悯人 音: 义: 卸却 音: 义:

如释重负 音: 义: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8分)

①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②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

③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

④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7.学习课文后,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苦”与“乐”的关系的理解。

B 综合提升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近年来,国花、国树、国鸟的评选又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其中牡丹、梅花、丹顶鹤、松柏都在候选之列,它们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于中国古老文化赋予他们的象征意义,那么,你能否在下列空白处为它们找到正确的位置呢?(4分)

(1)百折不挠 (2)雍容华贵

(3)益寿延年 (4)傲雪寒香

2.下面是一位作家对一首诗的赏析语,请模仿这种写法,赏析冰心的这首小诗。(6分)

例:我喜欢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它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感,对黎明的热切盼望,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牙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成功的花》冰心

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⑴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②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③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为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④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⑤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⑥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⑵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①仔细阅读第⑴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⑴段划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4分)

A反问 B设问 C排比

⑵第⑴段话的论点是 (4分)

⑶给第⑴段分一下层次,下列分法正确的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②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分)

③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10分)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⑤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新颖考题集萃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阅读语段一,回答问题。

“伯乐相马”的典故,在我国已流传两千余年。从春秋秦穆公时至今,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但人们在选拔人才时,总不忘用“伯乐相马”作比喻,而对“相马”的弊病却很少触及。其实,就选拔人才而论,“相马”远不及“赛马”来得客观、公正、直接。

不可否认,“伯乐相马”,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动社会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仔细考究,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人们的误导,又是显而易见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有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韩愈只说对了后一句,前一句却说错了。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千里马”先于“伯乐”而存在,绝不是因“伯乐”发现后才有的。

再说,“相马”能否选出真正的人才值得怀疑。众所周知,在以往的旧体制下,凡自称或被人们颂为“伯乐”的,都是有名望或握有实权的人物,平头百姓是没这份权力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假若“相马”的权力交给人品高尚的“伯乐”,真正的人才会脱颖而出,这的确是福。但这权力如落入品行低劣的“伯乐”之手,那将是祸。任人惟亲、惟近,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等,正是品行低劣的“伯乐”们的拿手戏。他们往往以个人好恶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那些品行不端、才识平庸又想出人头地的被“相者”,则不择手段,投其所好,竭尽拍马溜须之能事,最终博得“伯乐一顾”,顿时身价倍增,跻身于“千里马”之列。而那些只知凭真本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行事的人,不屑于对上层或权威人物献媚,如落于品行低劣的“伯乐”手中,即便有本领恐怕也难有出头之日。

接下来说“赛马”。我国已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用人体制正在发生变化,“赛马”正得其时。只有引入“”的机制,才能发现真正的“千里马”而重用之。在赛的机制下,把所有的“马儿”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相同的负荷量,让他们各展其才。这时,真正的“千里马”就会飞奔千里路程,而那些平庸的“马”,即便拼了命也很难赶上“千里马”。在万马奔腾之际,“千里马”与平庸的“马”优劣分明。对“千里马”应予重用,让其领时代之风骚。对那些平庸的“马”,也应找个适当的角色,让其干该干的活去。

①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使用”、“识别”、“举荐”三个词依次填入下边句子的空格内。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动社会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3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论点是通过什么引发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③文中最后一段加粗的“赛”可以用哪个词来替代?为什么?试说说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文中看,“相马”的弊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赛马”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⑤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伯乐”对发现“千里马”起着重要作用。倘若现实生活中“伯乐” 就是没有发现“千里马”,那么你认为“千里马”是否能发挥才干,崭露头角呢?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读“死”书与读“活”书》,完成问题。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①什么叫读“死”书?什么叫读“活”书?(4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分)

③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5分)

④如何理解文中“‘死’与‘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5分)

⑤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由。(50字左右)(7分)

A卷:

1.饮冰室全集 梁启超 卓如饮冰室主人 2 .A 3 .①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② 便处处快乐 便时时快乐4. qì 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huì 好处,给人财物mǐn 同情xiè 解除shì 放开、放下5. 不得志。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6. 对 错 对 对7. 不设统一答案。参考要点:①美国人注重孩子的吃相,规矩;中国人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吃什么、有没有吃饱)②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个性;中国人对孩子不放心,什么都管,因而造成对大人的依赖性。

B卷:

1.(1)百折不挠 松柏 (2)雍容华贵 牡丹 (3)益寿延年 丹顶鹤 (4)傲雪寒香 梅花 2.不设统一答案。句式与示例大致相似,从内容或语言角度进行欣赏,基本符合原诗的主旨和语言风格,参考答案:我喜欢这首诗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它形象地反映了成功者经历的曲折和磨难,它表达了诗人对成功者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C卷:

1.①识别 举荐 使用②选拔人才用“赛马”比“相马”更客观、公正、直接(用书上的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通过“伯乐相马”这个典故引发出来的。③可以用“竞争”替代 因为“赛”是比赛、比试的意思,“竞争”是竞赛、一决高低的意思,二者意思大致相同,替代后意思不变。文中“赛”的机制,即是竞争机制。④“他们往往以个人的好恶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这是选不出优秀人才的”或“他们任人惟亲、惟近,以权谋私、结党营私,是选不出人才的”“把所有的马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同样的负荷量,让他们各展其才,有利于选拔人才”⑤能,因为是块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努力拼搏,千里马一定会抓住机遇,发挥才干,崭露头角。也可答不能,因为没有机遇及相应的条件,千里马难以施展本领,难以发挥才干,不能崭露头角。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①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读“活”书,是指读书要侧重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②可用原文第⑵自然段中句子“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死’书……后读‘活’书”,也可以概括为“先读‘死’书,后读‘活’书”。③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强化和论证。 引用古语阐明了“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的关系。④能理解为“‘死’,‘活’之间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或“‘死’是基础,‘活’是一种提高”均可(意思相近也可给分)⑤言之有理即可。


《11 最苦与最乐 习题集【原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