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解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解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1-01 11:52:03 | 浏览次数: 25018 次 | 栏目:高一语文知识
标签:高一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解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早年 蔡先生从京返绍,弃官办学,目的就是要“培养革新之人才”,而革新人才的培养,首要的是人的品德。而在当时,首先遇到的是新旧思想的冲突,尊君、卑民、重男、轻女,连做人的平等地位还没有,因此,先要解决人的尊严问题。在绍兴期间就因这新旧思想的冲突,使蔡先生只能愤而辞去监督之职。后虽办了几所新式学堂,但理想碍难实践,直到南洋公学,终于能把教导重心关注于灌输爱国思想了。

  蔡先生认为德行是人兽之间的分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德性耳。”那么什么叫德呢?“当为而为之谓之德”。什么叫德性呢?“以行德为乐者”。德行又是什么呢?应该是道德行为的准则,包括:人格、精神、良知、信义等,这分别在他的著述中得到论证,如在《师范学会章程》中把宗旨定为:使被教育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师范学校就是要造就文明的人格。在《爱国学社章程》提出:重精神教育,为锻炼精神、激发志气之助。重视人的精神,倡导激发志气。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把修己作为第一章,指出:人之生也,不能无所为,而有其所当为者,是为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袭取也,必有理想,有方法。道德是一种人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作为一个有德之人,应该是“循良知所指,而不挟私意于其间”。蔡先生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方法,他认为未光复以前,全国学风以破坏为目的,现在民国成立,全国学风应以建设为目的。学子须以求高深学问为惟一说怀想。

  蔡先生一方面考虑到道德的养成,要靠学校积极地设法改善设施,为了激发学生研求学问的兴趣,另一方面虑及到学生“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缺少娱乐活动,对身体发育不利,就提倡正当娱乐。于是就有:提倡进德会,以挽奔竞及游荡的旧习;助成体育会、音乐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以供正当的消遣;成立消费公社、学生银行、校役夜班、平民学校、平民讲演团与《新潮》等杂志,种种这些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精神,及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些,都是围绕着德行而实施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品行不可以不谨严”,这是蔡先生对北大学生的第二个要求。

  关于师友:

  蔡先生提倡对老师应该以诚相待,敬礼有加,学生要成德达才,第一是靠经验,第二是靠读书,第三就是从师受业,而从师受业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欲成才德必先从师。为什么这样提呢?因为经验也好,读书也罢,还要靠老师指出正确的方法,“师者也,授吾以经验及读书之方法,而养成其自由抉择之能力者也。”当然蔡先生对老师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他认为老师必须正确诱导,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纯正的思想情绪,这是师者之责。与此同时,他并不是要学生顶礼膜拜、迷信老师,要在知识稍进以后,不宜事事待命于师,而应该学会自修,自修则学问始有兴趣,而不至畏难,自修比专恃听授者,进境尤速。当然,遇到疑难问题,还不能武断,应与老师讨论、求教。他还提出就是学生毕业以后,还应“敬爱其师,无异于受业之日”

  对于同学,应象是朋友,共处一堂,互相亲爱,才能够达到切磋之效。蔡先生认为“人情喜群居而恶离索”,所以内有家室,外有朋友,朋友者“所以为人损痛苦而益欢乐者也”。他列举古人之说:“不知其人,观其所与”,通过与其接触的人,就可以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也列举西哲之说:“朋友为在外之我”,人如果没有朋友,自己会感到岑寂无聊,好象是独居沙漠,而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义,“信义者,朋友之第一本务也”。朋友之间应该讲究成人之善,扶困济危,他认为同在一校,应有毁誉共之,荣辱与共之感,否则被社会所看轻。他反对把交友视作儿戏,一会儿而为胶漆,一会儿而为冰炭。而在同学间的友谊,更能互相讨论,以其所长相补助,这样能促进学业之大成。他还举了在德国期间买东西,雇主与客户之间还相互道谢呢?虽是小节,但应视作交际所必须,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更应注意。

  总之,人与人应讲究礼貌、信义,待人接物要谦让、诚恳。尊师爱友既是砥砺德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蔡先生对北大学生的第三个要求。


三、结语

  最后,蔡先生还提了二点,即关于讲义与图书问题。

  以前上大学,并没有现代概念的教科书,全靠老师言传口授,有时还辅之油印的讲义,这里蔡先生要说的是今后讲义的编法是“只列纲要 ,其详细节目,由教师口授后学者自行笔记”。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必须专心听讲,并且要详细记笔记。蔡先生对讲义之重视,目的在于补助自修,必多裨益。

  蔡先生对图书及图书馆的重视是值得一提的,他认为“图书关系学术至为密切”,早在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任总监时,那是十九世纪末,公共图书馆在我国尚未兴起,而蔡先生的学校已订了《绍郡中西学堂借书略例》,在这条例中提到藏书之寡,就千方百计地设法,请有力者予以资助,充实藏书,足见其爱书之甚,对书感情之深。

  图书与图书馆是办学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学习需要它,做学问更需要它。他认为老师讲课,只能讲到问题的一部分,要想深造,研究高深学问,应根据所发讲义纲目,通过潜心研究,查找参考资料,这就少不了图书馆的作用了。在这次演说中他就提到: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刻拟筹集款项 ,多购新书,以备教员与学生之参考。

  他对北大图书馆之建设,可以说与北大一样,是全力以赴的。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说到研究、做学问时,我校实验室、图书馆还很难与欧美学者相比。在《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说到,为了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应该了解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而对我国的旧学说 ,也应用新方法来整理。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的研究学问,而图书、杂志、仪器、标本是研究学理上所必不可少的,尽管限于经费,一时难以购置完善 ,但也是逐年增加的。为了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研究,预备特筹经费,扩张图书馆,并决定到南洋去募点捐款,筹划建筑一所大图书馆。后来他到美国,到处写信、走访、奔波,给美国华侨、驻美各地中国领事以及旅美华人李国钦写信、走访,在旧金山华侨学界欢宴会上、在爱丁堡学术研究会晚餐会上发表演说,抓住一切时机,说明图书馆之重要,为求学术之发达,希望通过他们鼎力劻勷,能登高一呼,使群峰响应,设法劝募,以收成裘之效。蔡先生为了北大图书馆,正是费尽心血、竭尽全力了。 

  对北大图书馆的藏书,蔡先生尤为关注,在《北京大学一九二一年开学式演说词》中说:大学学生,本为研究学问而来,本校现正谋仪器、图书的扩充,为供诸位研究所用。他刚到北大时,总藏量为147190册,到1923年9月中文图书增长到18万册。李大钊同志在任期间,就达20多万册。1946年5月馆藏已经增加到48万册,1982年,建馆八十周年时,藏书达到340万册。2002年,建馆百周年时已达530余万册了,位居亚洲高校第一。如今,一百余年来,北大图书馆已由原来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了。

  总观蔡先生的这篇演说,紧紧围绕着他的教育宏图,既继承了儒家的教化思想,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理念,层层深化、拓展,企望北大学生,抱定宗旨,做一生一世的学问,包括做事和做人,尤在做人,练好德行,才能掌握学问,服务社会,否则只能是“误己误人”。为了做好学问,他作为北大的校长,殫精竭虑,呕心沥血,从聘学者、教授到重视讲义、图书建设,为做学问创造各种条件,终于使一个衙门式的老学堂改变成为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大量有用人才的、新的高等学府。胡锦涛同志在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正与蔡先生在这次演说中提到的学习宗旨与砥砺德行是一脉相承的。    

上一页  [1] [2] 

TAG: 北京大学  蔡元培  

《解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