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观潮天下奇
11-01 11:52:03 | 浏览次数: 958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知识
标签:初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钱塘观潮天下奇,
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或(浙江潮),每年中秋大汛,前来观潮的人日夜络绎不绝,自古以来蔚为天下奇观。
钱塘江畔有三个观潮点,第一观潮点俗称海宁宝塔一线潮,盐官镇东(古海宁城)银涛滚滚整齐而来,到镇海塔呈一直线,遇城数里即参差不齐。
此外还有第二观潮点和第三观潮点,分别为八宝海塘和(老盐仓)海塘;在八宝海塘看到的是东南汇合潮,在老盐仓看到的是(丁字壩返头潮)。三个观潮点各有不同的特色。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夏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涌潮壁立,公元前四七五──前二二一年)庄子《南华经》中就在记载:“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晋代顾恺之有钱塘江《观潮赋》传世。唐代,每年夏历八月十八日,杭州附近数百里远近之人都赶往江边观潮,刺史衙门还专为观潮建“虚白亭”。白居易《潮》诗有:“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五代,北宋间,钱塘江观潮仍是杭州人热衷之乐事。苏轼《八月十五看潮》诗有“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欲识潮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之句。南宋时,观潮之俗更盛,“君民同欢”、“顷城而出”。《攀粱录》卷四:“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始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型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向于治平年间,郡守蔡端明内翰见其往往有沉没才,作《戒约弄潮文》去:“斗牛之外,吴越之中,惟江涛之最雄,乘秋风而益怒。乃其俗习,于此观游。厥有善夸,时或沉溺,精魄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盍终于天命;死而不吊,重弃于人伦。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家之戒。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潮,必行科罚”。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且帅府节制水军,教阅水阵,统制部押于潮未来时,下水打阵展旗,百端呈拽,又于水中动鼓吹,前面导引,后抬将官于水面,舟辑分布左右,旗帜满船,上竿舞枪飞箭,分列交战,试炮放烟,捷追适敌舟,炎箭群下,烧毁功成,鸣锣放教,赐犒等差。缘因车驾幸禁中观潮,殿庭下视江中,但见军仪于江中整肃部伍,望阙秦喏,声如雷震。余扣及内侍,方晓其尊君之礼也。其日帅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中。士庶多以经文,投于江肉。元、明、清以来,钱江观潮盛况历久不衰,仍为一年一度之杭州风俗。元代浙江乡试,曾以《浙江潮赋》命题。仇远《潮》诗描述涌潮有“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背雪山倾”句。明代钱塘江水逐渐南移,观潮最佳地点也随之移至三堡、五堡、七堡及海宁悬老盐仓、盐官镇,因而明代又称钱江潮为海宁潮。诗人高得阳《浙江秋涛》:“秋满吴天八月中,潮头万丈驾西风。云驱蛟蜃雷霆斗,水击鲲鹏渤泻空。自古江山夸壮观,至今你老说英雄。诸溪近海徒相应,气势那级与此同。”清时仍将“浙江秋涛”列为“钱塘八景”之一。康熙帝两次观潮均有诗。康熙四十二年(一七○三)诗云:“相传冰岸雪崖势,滚滚掀翻涌怒涛。风静不闻千里浪,三临越地识江皋”。
TAG:
天下 钱塘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