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文学常识:散曲

文学常识:散曲

11-01 12:03:33 | 浏览次数: 939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知识
标签:初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文学常识:散曲,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属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散曲合乐不用锣鼓,元代只有弦索、笙笛等伴奏。散曲起源于民间,主要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与散套两种。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散套即散曲套数的别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在宋、金时的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早在词十分兴盛的北宋,就产生了与词不同的俚曲,同时,词调在民间的流传,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发生变化。金代初年,北方涌现了大量具有地方色彩的歌调,结合了中原的兄弟民族音乐而具有新的特色,这对新的诗歌形式的产生,起了重要影响。

  宋、金之际是散曲的萌芽、发生时期。金末,散曲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已经成熟,在民间流行的基础上,著名诗人元好问开始创作散曲,这是散曲成为当时新兴的重要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至元代,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它可分为两类:小令与套曲。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但还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但必须同一宫调,并且音乐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支数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韵。而且各首可以单独成立。套曲的体制有三个主要特征:①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成,宫调不同而管色相同者,也可“借宫”。②一般说来应有尾声。③全套必须同押一韵。套曲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包容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既可用来抒情,也可以叙事。

  散曲与诗、词相比,在诗歌形式上有以下特点:①它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②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但是,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③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了诗、词的偶句作对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名目,使散曲在字句参差变化中,具有端饬严谨的气度。此外,散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总之,散曲是有严格格律的倚声填词的诗歌形式,比起诗、词来,它比较自由,但也有些方面更为复杂了。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主要作家:马致远、张可久
TAG: 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