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高二语文课后练习《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731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高二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

 

  下面是由www.manfen6.com小编分享的《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答案】 C(A.洿:wū;B.莩:piǎo,D.畜:x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答案】 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答案】 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B(都是宾语前置)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 B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答案】 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答案】 B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答案】 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 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 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答案】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⑨。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⑩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 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juàn):洁身自好。③琴张、牧皮:未详。曾晳:孔子的弟子。④嘐嘐(xiāo 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⑤夷:句首助词,无义。⑥原:同“愿”,谨善。⑦踽踽(jǔ jǔ):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⑧佞(nìnɡ):能说会道。⑨慝(tè):奸邪。

  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士狂简 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 贼:残害……的人

[1] [2]  下一页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