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8.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9.《答谢中书书》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10.示例: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11.示例:我们应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明白“顺逆皆自然”的道理,并把自己融入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领略美的一切!(只要积极健康,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居士 (2)《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⑴ 张怀民也没有就寝,(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⑵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3)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4)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合作研讨】
1.“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5.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失意,悄悄进门慰藉失意的人,这样写使状物自然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6.不好。“寻”有一种急于找到失物的迫切感,确切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7.“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闲人”两字是作者对世俗之人汲汲于富贵功名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虽遭贬谪仍作轻松的豁达心态。
9.欣喜--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闲适
10.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当堂检测】
1.①tuí ②yù 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在 ⑧形容水的澄澈
3.(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4. (1)对偶 (2)反问
5.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6.(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⑵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7.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8.何夜无月?……两人者耳。。心境略
9.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0.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11.……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
点击下载查看完整资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
点击查看: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和教案汇总(人教版)
编辑推荐
八年级语文全册文言课文翻译汇总
2010-2011学年度各地各科目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汇总
小编寄语:欢迎来www.manfen6.com,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