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粟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
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1、对小贩叫卖吸引顾客的方式总结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商品的精致、介绍商品的制作过程、介绍商品的味道鲜美、宣传商品的紧俏故弄玄虚。
B、介绍商品的制作过程、介绍商品的味道鲜美、宣传商品的紧俏故弄玄虚、降低商品价格。
C、介绍商品的精致、介绍商品的制作过程、靠吆喝的声音变化、降低商品价格。
D、介绍商品的制作过程、介绍商品的味道鲜美、宣传商品的紧俏故弄玄虚、靠编好听的吆喝词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贬义的一项是( )
A、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
B、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C、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
D、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3、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一共写了几种叫卖的货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画在原文上)
4、四季的叫卖中,哪一季写得最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B
2、荠:qí荸荠 jì荠菜;喝:hē喝茶,hè喝令。
3、⑴ 拨—钹 ⑵ 窜—串 涞—徕 ⑶ 沭—秫 杆—秆 ⑷ 历—厉
4、⑴ 招揽。 ⑵ 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⑶ 形容说话油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