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11-01 11:53:31 | 浏览次数: 749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二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3、重点段翻译。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醉翁亭记》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 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 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 年级语文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