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教学研讨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551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二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教学研讨,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在《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诸诗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来。
练习说明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按: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三课时教读。大体的安排是:(1)《望岳》和《春望》各用半课时;(2)《石壕吏》用一课时;(3)实践活动(对偶练习、改编短剧并演出或其他)也用一课时。具体建议如下:
1.由于本课所选都是杜甫的诗,教学要求除理解这三首诗的内容并能熟练地背诵而外,还要使学生对诗人生平有个大致的了解。为此,教师应仔细构想介绍的方式,既要紧扣学习这三首诗的需要,又要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且费时不多。初步想法是:
(1)只介绍诗人入蜀前的经历,入蜀以后的经历拟放到高中阶段再作介绍;
(2)按年代顺序作介绍,突出重点,主要讲安史之乱以后,20岁以前的经历不必讲,客居东都(洛阳)一句带过,困居长安十年可略讲(“有关资料”所附诗人年谱可供参考);
(3)配上示意图(见“有关资料”);
(4)时间以8分钟为限。
2.这三首诗都要当堂成诵。要先练习背诵,达到基本成诵后,作一点分析,最后再检查背诵(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要求默写),务求能脱口而出。应注意的是:
(1)字面上的意思,注释里都讲到了,不需要重复讲解;
(2)要保证每首诗至少读10遍,使学生达到“口熟”,这大约需要20分钟,尚余70分钟,供教师自由支配;
(3)在练习背诵过程中,适当地加以点拨仍有必要,包括层次的划分、对偶句的运用等,目的是加快记诵的速度。
注:古体诗中也常有对偶句(如“造化”二句、“荡胸”二句、“老翁”二句、“存者”二句等),但不一定是律句,在初学阶段用不着加以区分。
3.指导学生潜心涵咏的关键是要激活学生的想像。应注意的是:
(1)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例如学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没有这方面的常识,“青未了”的形象就很难想像出来。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2)设想诗人当时的情境。例如《春望》一首,诗人“望”的地点无妨假定在曲江之畔,再参照他的同期作品《哀江头》中“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等句,便可以想像出诗人当时的情境来。
(3)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眼来描摹当时的情状。例如《石壕吏》开头四句中,要抓住“暮投”“夜捉人”“逾墙”等字眼把情节开端时的紧张气氛想像出来。
4.讲对偶可以适当地延伸到对联,举例尽可能地跟课文内容挂钩。例如:
泰山南天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作者佚名)
杜甫草堂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有关资料
一、杜工部年谱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望岳》作于此年前后)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四载(745)公在齐州。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安禄山于同月发动叛乱。)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六月又自白水往州。闻肃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八月,还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公扈从。(《春望》作于本年三月)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石壕吏》作于此时)。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二、关于《望岳》的参考资料
1.仇兆鳌《杜诗详注》对这首诗的评注
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王嗣《杜臆》云:“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句状眼界之空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之入,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2.赏析例文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 教学  年级语文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