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答案实至名归话“襄阳” 阅读答案

实至名归话“襄阳” 阅读答案

11-01 11:57:02 | 浏览次数: 63018 次 | 栏目:现代文阅读答案
标签:现代文阅读答案,http://www.manfen6.com 实至名归话“襄阳” 阅读答案,

实至名归话“襄阳”

高伟凡

2010

11

26

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及至

1951

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

300

多平方千米。时隔

32

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1983

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裹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

2

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裹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

2200

年。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襄阳之名盛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港、台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以“襄阳”为主体,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和《襄阳曲》等。

⑥——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

1119

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⑦显而易见,在饱经

2200

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

60

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以“襄樊”领率周边县市又不具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文化总要赘加注解,国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

⑧不过,“襄阳”若用于市名,下属襄阳区便要同时更名:其前身襄阳县早于

1992

年由襄樊市区移治县境张湾镇,

2001

年改县为区。由于襄阳区并非市政府驻地,如今不与市同时更名将形成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误区。查襄阳县在古代曾兼为“襄州”治所,此时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

⑨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以“名正言顺”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

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选自《百科知识》

2011

年第

3

期有删改

1

.为什么说“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

3

分)

2

.第⑥段划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说明顺序?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3

分)

3

.文中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4

.本文说明语言在准确严密的同时不乏生动,试分析下面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

分)

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

,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

5

.选文第⑧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3

分)

答案:

1

.因为: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

1

分);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

1

分);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

1

分),所以,“襄阳”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或:因这“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所以说“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

3

分)

2

.时间顺序(

1

分)。采用时间顺序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作为行政区域冠名的演变过程,从而妒意从古至今“襄樊”长期称“襄阳”(或:从而充分说明从古至今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

2

分)。(

3

分)

3

.作比较(

1

分)。把“襄樊”与“襄阳”地域名称的作用加以比较,使襄阳“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或:突出说明了襄阳“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的特点)(

2

分)。(

3

分)

4

.加点词语采用比喻(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1

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

1

分)。(

2

分)

5

.不能(

1

分)。因为第⑧段补充说明了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的原因(

1

分),同时与上文形成照应,如果去掉,说明不够科学、全面(

1

分)。(

3

分)

TAG: 阅读答案  襄阳  

《实至名归话“襄阳” 阅读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