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生一和生三的两种论点,学生们展开了论辩,相持不下。
师:看起来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昨晚,老师在寻找、分析资料时,也有几个小问题,请大家来讨论讨论。
问题:从艺术影响与效果上看,戏剧《窦娥冤》与《阅微草堂笔记》、《太平广记》所记载有关报仇故事,哪个更能表达我们的爱憎?
生(思考):是《窦娥冤》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
师:按“新论者”的观点,窦娥的三桩誓言似乎是较明显地有损于“楚州百姓”的利益。可是,如果我说“楚州百姓”就是各朝的底层百姓,甚至于就是你,就是他,也就是我,大家同意不?
生(犹豫):可以这么说。
师:那么,明显有损“我们”利益的誓言,为什么不但没激起“我们”的反对,甚而至于引起“我们”强烈的同感呢?
生低头思考,但不见什么头绪。
师: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的《灯下漫笔》、《我若为王》和《硕鼠》等文章,看能不能理出个头绪来。
(生或回忆,或翻书。思考)
生四:我记得在《我若为王》中,统治者被称为“人牧”,嗜杀是他们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不视人民为“人”,所以人民被逼无奈之下,最后反抗是不择手段的。
生五:有一首诗说得比较清楚,“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表明了人民的反抗决心。
师:是呀,当人民不能享有人的权利时,当人民被逼走投无路时,那种爆发出来的报复力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极端的。
生六:只要能对统治者造成一丝丝损害,人民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师:说得好。如果我们能从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出发,从特定的历史阶段出发,是不是能理解“窦娥誓言”这一文化现象呢?
“慢慢领悟吧!”“好像还行。”“我理解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生一:可是,作为“新论”的提出者,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有窦娥损害人民的这种看法呢?
师:是呀,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久。在这里,我想借用《灯下漫笔》里的一个论点,我们现在是处在“人之为人的阶段”,所以以前的观点在现在全新阶段的我们这里就有些“异化”了。
生一:哦,我有些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