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高中语文学习高二语文辅导“多元有界”:新课标下语文经典多元解读的基点──以《窦娥冤》为例

“多元有界”:新课标下语文经典多元解读的基点──以《窦娥冤》为例

11-01 11:53:31 | 浏览次数: 354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辅导
标签:高二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多元有界”:新课标下语文经典多元解读的基点──以《窦娥冤》为例,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成教中心学校 朱 伟     一、缘起

  “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沾在地上,都飞在白练上者”;“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时为三伏天);“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关汉聊《窦娥冤》)

  这是戏剧《窦娥冤》的高潮部分,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但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疑问:

  “何必大旱三年!”

  理由如下:窦娥不去跟桃杌较真,不去让张驴儿死于非命,却让楚州老百姓三年遭灾,这又何苦来呢?须知,哪怕再大旱三年,桃杌之流肯定饿不着,饿死的仍是老百姓。窦娥这仇报得也实在有点“扩大化”了。

  可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立论,这位学生又说:“我在网页上看到了《太平广记》和《阅微草堂笔记》上也有一些相类似的故事,但那些受冤者都是直接报复施害者,既直接又痛快。当然以上的看法也是网络上的文章说的,不信大家可以上网看看。”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议论纷纷,赞同之声不绝于耳。有少数持反对意见学生虽欲言却无实据反驳。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急中生智,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既然这位同学的观点来自网上,那么也就请同学们都到网络上找找根源吧。等大家都作好充足的准备后,下节课让我们再来交流各自的看法吧!”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所教的学生属综合高性质,他们的专业学科是计算机,通过将近两年的专业学习,个个都已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同时我校已在全校范围内开通了校园网,并接入公网,同时机房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较为方便。


二、教学过程

  第二天,学生们差不多都找到一些资料,并利用学校的共享打印机把自己所需的材料打印出来了。

  上课了,我首先请昨天提出问题的学生再次阐述观点。

  生一实物投影资料,并进行讲解:

  何必大旱三年。窦娥这仇报得也实在有点“扩大化”了。她不去跟桃杌较真,不去让张驴儿死于非命,却让楚州老百姓三年遭灾,这又何苦来呢?须知,哪怕再大旱三年,桃杌之流肯定饿不着,饿死的仍是老百姓。相对而言,《阅微草堂笔记》记载,某公杀一干仆,这位冤魂附体在某婢女身上,向某公申辩自己死不甘心,“主人高爵厚禄,不过于奴之受恩乎?卖官鬻爵,积金至钜万,不过于奴之受赂乎?某事某事,颠倒是非,出入生死,不过于奴之窃弄权柄乎?主人可负国,奈何责奴负主人?”后来某公终于不得好死。又《太平广记》记载,四川巫山县令裴垣因为县里百姓太穷,不忍心勒索,于是没有给宁江节度使王宗黯送生日礼。王宗黯因此找个借口,竟把裴垣扔到长江中,“三日尸不流,宗黯遣人命挽而下,经宿逆水复上,卓立波面,正视衙门”,硬是把王宗黯吓死。相较而言,这两个故事,就是浪漫似乎更积极些。

  话音刚落,就有多位学生纷纷响应,他们从历史与现实等角度出发支持这一观点,均认为窦娥这种报复手法过激,甚至于说窦娥是“敌友不分”。

  师:现在“新论者”们已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其实也就是为反对者们确立了“靶子”,请持相反意见的同学射靶。

  生三:我的观点与第一位同学可说是针锋相对。请看实物投影屏幕: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是我国传统中“天人感应”观的一种反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www.manfen6.com)  

  围绕生一和生三的两种论点,学生们展开了论辩,相持不下。

  师:看起来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昨晚,老师在寻找、分析资料时,也有几个小问题,请大家来讨论讨论。

  问题:从艺术影响与效果上看,戏剧《窦娥冤》与《阅微草堂笔记》、《太平广记》所记载有关报仇故事,哪个更能表达我们的爱憎?

  生(思考):是《窦娥冤》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

  师:按“新论者”的观点,窦娥的三桩誓言似乎是较明显地有损于“楚州百姓”的利益。可是,如果我说“楚州百姓”就是各朝的底层百姓,甚至于就是你,就是他,也就是我,大家同意不?

  生(犹豫):可以这么说。

  师:那么,明显有损“我们”利益的誓言,为什么不但没激起“我们”的反对,甚而至于引起“我们”强烈的同感呢?

  生低头思考,但不见什么头绪。

  师: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的《灯下漫笔》、《我若为王》和《硕鼠》等文章,看能不能理出个头绪来。

  (生或回忆,或翻书。思考)

  生四:我记得在《我若为王》中,统治者被称为“人牧”,嗜杀是他们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不视人民为“人”,所以人民被逼无奈之下,最后反抗是不择手段的。

  生五:有一首诗说得比较清楚,“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表明了人民的反抗决心。

  师:是呀,当人民不能享有人的权利时,当人民被逼走投无路时,那种爆发出来的报复力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极端的。

  生六:只要能对统治者造成一丝丝损害,人民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师:说得好。如果我们能从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出发,从特定的历史阶段出发,是不是能理解“窦娥誓言”这一文化现象呢?

    “慢慢领悟吧!”“好像还行。”“我理解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生一:可是,作为“新论”的提出者,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有窦娥损害人民的这种看法呢?

  师:是呀,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久。在这里,我想借用《灯下漫笔》里的一个论点,我们现在是处在“人之为人的阶段”,所以以前的观点在现在全新阶段的我们这里就有些“异化”了。

  生一:哦,我有些明白了。

[1] [2]  下一页

TAG: 语文  经典  窦娥冤  

《“多元有界”:新课标下语文经典多元解读的基点──以《窦娥冤》为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