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
四、本课设计思想
《三峡》是郦道元游记散文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短小文言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新《课标》还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基本理念。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确定了“教学目标1、2、3、4”,教学中要求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读通文意,教学重点放在内容(景物描写)的分析。我根据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把秀丽的三峡风光的分析和当前热门时事(三峡水利工程)相联系,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实现语文教育育人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三峡》风景图片、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等)
【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它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造就了无数熠熠生辉的名山大川,装扮着中华大地。你们能说出几处景点吗?
生:有梁金山公园,立园。
生:有泰山,北京故宫,万里长城。
生:有黄河,长江……
(学生踊跃发言)
师:哗,看来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啊!的确,处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也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今天, 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三峡。
(板书课题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师:(出示《三峡》的风光图片)刚才课间大家已经欣赏过这几幅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三峡。
师:对。它就是位于我国最长河流──长江之上的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它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这些图片中有什么?
生:有山、水、树。
生:还有猿猴。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美丽风光在郦道元的笔下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感受一下吧!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师:现在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屏幕,注意好停顿节奏。(范读,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细读课文,同桌互相监读,把握好节奏,不读错字、漏字。
(学生朗读气氛热烈,赞扬!)
师:好,现在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朗读,串译,点评。)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好,也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还须注意一些字词的意思。(出示投影,给学生看一分钟)
师:同学们,《三峡》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它是如何描绘三峡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分析课文内容。
课文第一段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生:写山。
生:写岩,嶂。
生:写曦月。
师:主要写了什么?
生:(齐答)山。
师:对,那三峡的山有何特点呢?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生:写了山的高大,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
师:三峡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认为还写了山的连绵,文中写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很好。我们注意“略”字,它用得好吗?
生:好,“略”字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师:(出示三峡的山景)归纳两位同学的意见,第一段写出山多山高的特点,这是三峡的地貌特征。
山多山高
(板书:地貌特征 两岸连山 )
重岩叠嶂
作者写岩、嶂,写曦月,都是为了突出山的这一特点。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注重字词的锤炼, 所以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师:那么,作者接下来又写了三峡的什么?
生:三峡的水
师:是什么季节的?
生:(齐答)夏季。
(板书:夏)
师:三峡夏季的水有什么特点?怎么体现出来的?
生:水流湍急。我是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看出来的。
(板书:水流湍急)
师:既然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怎么还会有“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的情况呢? 这不矛盾吗?
生:不矛盾。文中写到“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帝王的命令高于一切,谁也不敢违抗,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 也要冒险行船。
师:这句话也流露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它与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诗中描写的情景一样,你们记得那诗句吗?
生:(安静思考片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师:很好。三峡的夏水如此壮观, 那春冬季节又有何特色呢?(板书: 春冬)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描绘了春冬哪些景色?请大家速读第三段, 找出相关的词语。
生:描绘了素湍、绿潭、悬乐、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