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本学习结束再次“叩问”
在卢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卢老师不仅注重课前课中的学生叩问,还十分注意课尾让学生继续质疑,保持旺盛的探究热情。我们来欣赏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断──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跟同学讨论一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大胆地提。
生讨论提问。
生:我想问的是为什么闰土说的每件事后面都是省略号?
师:关注省略号,第一个在哪里?
齐读。(师:你们不是闰土,真正的闰土不是这样说话,再读。)生齐读。
师:说明什么?(生:说明还有很多。)
师:这就是列举的省略,什么都有,还有很多。这几个省略号表现什么呢?为什么闰土说的后面都有省略号。
生:省略号说明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事。
师:是啊,正好应了这几个字,无穷无尽、希奇古怪。多好啊!继续问。
生:我想问问标点的用法,11段两个破折号什么意思啊?
师:问得好,知道的举手。都不知道。怎么就她一人举手呢?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齐读。
师:好,把中间部分去掉再读读。“我那时并不知道──”
生读:“我那时并不知道……”
师:谁读懂了?你再读一读,或者同桌讨论一下。
生:这是补充说明。
师:中间这句话去掉通吗?(生:通)师:也通的,这就是补充说明。
生:说明闰土讲的东西真希奇,就是现在也不知道。
师:你理解得非常对。还有问题吗?没有。那么,我想问的是,你想不想知道,这是小时候的闰土,你们想不想知道长大后的闰土?
生:想。
临近上课结束又让学生主动质疑,提出问题。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可以透视出卢老师这一课堂教学行为背后所蕴涵的教育理念。
1、聚焦真实问题,自主释疑:
“问得好,知道的举手。都不知道。怎么就她一人举手呢?”这证明问题的普遍性和卢老师的下一个教学行为是有意义、有必要、有效益的。如果问题只是一个学生的,其他学生都懂,那么完全可以下课由同伴和他讨论。现在,问题是大家的,卢老师也不急于给大家释疑,而是说:“读一读思考一下。不难的,读了就知道了。”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释疑。这不仅是对学生主人权利的尊重,更是对差异资源的灵活和到位的开掘,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的培养。
2、教师适时引领,提升认识:
当孩子们各抒己见后,孩子的认识毕竟有他们的局限性。教师适时地说“我想问的是,这是小时候的闰土,你们想不想知道长大后的闰土?”以教师自己的理解引领孩子更深入地思考,叩问文本、提升认识。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临近结尾,敢于让学生提问,这是教师务实求真的教风体现,也是一种教学勇气,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所以即使是重点问题解决了,课上还是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次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敢质疑、会质疑、爱质疑,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卢老师在《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中为我们精彩演绎了将叩问进行到底。学生在叩问中发展,我们也在卢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的赏析中不断地反思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