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3、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于是我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和随意性。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有兴趣自已去解决,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质疑、自读、自悟,从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月光曲》不仅故事发生的环境美,而且《月光曲》的内容更美。如果只对《月光曲》内容的讲解、分析就枯燥乏味了,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只停留于表面。读是贯穿始终,默读、轻声朗读、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再现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拓展总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在总结时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领悟,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领域。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有一个学生认为课文第9自然段后半部分“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妹妹的想象,我在处理时,显得急躁,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
2、课文第9自然段内容,少部分学生没有读出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应抽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的精炼,同时提问学生的面积再大一些。
4、在讲授《月光曲》旋律变化时,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轻柔──增强──高亢”,也就是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学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