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评析,
生:她“多”字读得好,突出了“特别想”。
师:那好,请大家取长补短,自己读读这几句,读出自己心中“特别想”的感觉来。
(生开始自读体会,教师在巡视时也捧书自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师:在这儿大家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还感到穷兄妹俩人间的深厚感情令我很感动。
生:我想贝多芬也会深受感动的。
生:对,因为贝多芬也深受感动,所以他推门进了茅屋,而且还为盲姑娘弹起曲子来。
生:我还觉得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那当贝多芬进入茅屋后,又使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来,让我们先静下心来,默读浏览一下这一部分,再组织组织语言。
(生默读浏览,教师巡视。)
生:我的感受是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之后非常激动。
师:你能读读吗?
(生读“弹得多纯熟………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
师:谁来说说她哪儿读得值得你学习?
生:她“入了神”三个字读得好,她很投人。
生:她读两个“多“字时再轻一点就好了。
师:为什么?
生:我说不好。
师:那我来读读这一处好吗?大家听一听,体会体会。
(师范读,故意夸大两个多字的语气,显得很做作。)
生:老师,我觉得您读得不好,有点假。
生:对,那两个“多”字,读得太过火。
(大多数学生笑了,表示赞同。)
师:好,那你们读读,看看怎样读好。
(生开始自由朗读,体会。)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有5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开始读,教师示意轮流读,并要求其他人评议。)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熟,但XX同学读得有点不自然。
生:我认为XX同学的停顿不够,不能很好地表达感情。
生:我认为不是只有停顿才能表达感情,有时反而要读得快一点儿。
生:我认为读得自然点儿,读出自己的理解就行,停顿多少并不重要。
(还有部分没有发言的学生在座位上互相议论,各抒己见。)
师:(示意大家安静)看来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感受不同,所以读出的效果也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强求一致呢,你们说呢?
生:老师,我还觉得要是把两个”多”字与两个“您”字读得再有些激动的感觉就更好了。
生:我补充,除了激动,还有点惊奇。不,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师:是吗,来,大家轻声读读,体会体会。
(生自读,体会。)
师:这一句里除了这两个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激动、出乎意料来?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默读,发现。)
生:哦,老师,这里连着用了两个感叹号。
生:对,句子最后用了问号。
(其他学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师:噢,看来标点符号也能表达人的情感呀。那让我们赶快再读一读这几句,来加深体会吧。
(生急于读,读得认真、投入。)
师:贝多芬被当时的情景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又坐在钢琴前为盲姑娘弹起第二支曲子来,这时又使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世界,用心与他交流吧,下课。
【评析】
一、师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应注重于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舍弃繁琐、机械的分析、解释。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就是意境美──环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关的,人的心灵是美的,而音乐则是美的极至,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是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于是,王晓宇老师把一大篇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给具体问题,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像、表达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表达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些体验远比我们讲出来、问出来的要深广得多);教师则是不露声色,不留痕迹地做引导──引导读书,引导思考……
二、教师用“心”与学生交流
我们看到,这节课上,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是那么和谐、自然、愉悦,这源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绝”的“教师”,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师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围中完成的。在这种氛围中,由师生交流创造的语文学习资源已远远超出教材本身;在这种氛围中,师生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与生命欲望已远远超过文本的局限。
文学作品是“个性化产物”,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片断留给学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个性、爱好、思想的广阔空间!
上一页 [1] [2]
TAG:
课堂 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