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小学语文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同构共筑──《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同构共筑──《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17118 次 | 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同构共筑──《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

  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

  (学生齐读。)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

  (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父亲不管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暴。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点评: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沉着”,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点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生:我的好女儿,你懂事了,你长大了。

  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师:读书,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里。你们读进了书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

  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

  (点评: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一个“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彼此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师: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己的想法要说?

  (点评:读书要读进去,到字里里行间去品、去悟;还要读出来,从整体感受,跳出课文谈课文。)

  生: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师:(沉默)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

  (学生读全文。)

  师:读到这儿,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评析】

  案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却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这是为孩子们的明天着想。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发展“构建智慧”──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

上一页  [1] [2]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