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学五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
生:我认为这一处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我认为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是柔和的。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朗读)
生:我和王若珏同学有同感。但我觉得像蔺相如这样的爱国使臣,是不会向秦王低三下四、奉承拍马的。
师:也就是对王若珏同学朗读的语气不赞同,是吗?
生:是的。我觉得应当是柔中带刚的语气。
师:那你来试试看!(生朗读)
生:我想大家都知道当时秦国最强,赵国实力相对较弱。蔺相如说话的时候,只有用比较柔和的语气,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比较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师:这样,你们两位同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如果我们大家是秦王,你感觉自己更愿意听了谁的话后会把璧交给她。(生2、生3分别读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大家更愿意将璧交给谁呢?
生齐:王若珏同学。
生:在讨论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师: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我们稍后研究。
生: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有很多的原因,我们要为第一组补充。这一点在第六自然段,我们组的张元说出来的。
生:我认为蔺相如能成功“完璧归赵”,与他所做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他在还没有去秦国之前就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对策:“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他想到了怎样使秦国理屈,使秦国没有动兵的理由。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他对于能够“完璧归赵”显得胸有成竹。
师:老师对你说的“深谋远虑”这个词特别感兴趣,我将他写在黑板上。
生:刚才他们两个组谈到的内容,我们组都谈到了。而且我们还在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李英杰同学谈得比较透彻,我们请他谈一谈。
生: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在这句里,“抄小路”很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抄”是走近路的意思。蔺相如之所以叫手下人抄小路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让自己的行动被秦国人发现;二是能尽快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师:我特别欣赏的是你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生:我想就刚才的内容补充一点:蔺相如叫人化了装也很重要。否则,或许一出门就被秦国人抓住了。
五、自由发言
师:下面开始,围绕“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这个问题自由发言。
生:我从“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蔺相如身边就是秦国的大将军,如果蔺相如直接站在秦王身边说这一番话,一定会被抢走璧,到那时,他自己的性命也会不保。而蔺相如往后退了几步,靠近柱子站定就不同了。这样既可以保住和氏璧,也可以让秦王信以为真。
师:你这种读书的方式很好。不仅读了课文中的文字,还联系到文中的插图思考。
生:我觉得蔺相如说的一段话很有作用。蔺相如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璧的毛病为“小毛病”,容易使秦王相信毛病很小,不易察觉,才会让蔺相如指给自己看。否则秦王也许想我怎么没看出来,可能会对蔺想如产生怀疑。而且蔺相如对秦王说“指给你看”也容易使秦王不生疑心。
师:哦,你也是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理解的。
生:我从蔺相如举起璧要朝柱子上撞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因为如果蔺相如只说话吓秦王,而不做动作的话,会让秦王认为他是只“纸老虎”。相反,当蔺相如做出要撞的动作时,秦王才会真正被吓住。我觉得蔺相如对秦王说这段话时态度会非常坚决。
师: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你蔺相如的态度。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是“理直气壮”。
师:试着这样读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直,用声音来表现气壮。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我们一起通过读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体会。)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刚才一位同学提的问题就是: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生:我想秦王是不会让蔺相如撞柱的。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蔺相如正是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才会这样要挟秦王的。
生:秦王肯定不会让蔺相如撞柱。因为秦王很喜欢这块价值连城的璧,不会轻易就毁掉它。而且秦王用十五座城换璧,并不是诚心的,只是相骗取和氏璧罢了。如果让蔺相如撞死在秦国,别人就会说秦王因为没有得到和氏璧而逼死赵国的使臣,到时秦王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生:我也觉得秦王不会逼蔺相如撞柱。因为从前面内容可以得知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秦王一定不会因为这个人给天下人留下议论的话柄。
师:你从哪里知道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生:我从“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个蔺相如”意思就是好像不怎么出名。他们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想到蔺相如的。
生:老师,蔺相如在典礼那天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他就不怕秦王杀他吗?
师:就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悄悄溜走算啦!行吗?
生:蔺相如根本就不会怕秦王。因为璧已经回到了赵国,自己心中已经无牵无挂。
生:我想蔺相如要是不出席典礼,赵国就理屈了,作为使者,蔺相如绝不会溜回赵国。否则,他就有辱赵国的颜面了。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这段话也应当体现他作为赵国使臣的风范,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他大无畏的精神。
师:那你试着读一读。(生朗读)
师:同学们都听出了一国使者的风范了吧!既有那种和氏璧被送回赵国后的了无牵挂,又有对秦王的毫无畏惧之情。嬉笑怒骂,皆在其中。
【说课与评析】
听了刘老师的课,我觉得耳目一新。当今我们的课堂是沉闷的,是高耗低效的。我们大家都觉得要转变,关键在课堂上怎么体现呢?大家平时的讨论也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人的。但怎样上课,学生才真正是课堂的主人呢?刘老师用他的课堂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这节课我感到学生是主人,孩子们是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学生是轻松的、愉快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是开放的,老师解除了对他们的一些封锁,限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做他们乐于做的事情,而又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从老师来看是洒脱的,轻松的,课上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从师生之间来看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又是鼓励者。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组织和鼓励中,一步步地获取知识,一步步地向前发展。课堂上学生是主人翁体现得非常突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教师 课堂 将相和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