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着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师生应该享受课堂,在课堂中得以发展。上述课堂教学中,当讲到“想怎样,就怎样。自由,谁不向往,可以无拘无束……”时,教师指名一位女同学起来读课文,可她没有读好。就在这时,教师走到这位同学身边和她并排站着,左手扶着女同学的背。这一小小的举动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这位学生的紧张心理。最后以请别人帮助她读,她评读这样一个过程,使得这位同学有了台阶下。教师巧妙地转化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这样通过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想象,去体会萧红在祖父园子的童趣。课堂显得那样和谐、自然,听完一课,就象欣赏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三、以文本为基点,适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本课教师在课尾尝试以文本为基点,链接相关的篇章,让阅读成为学生阅读的中点,或者是另一个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水平,可以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各自的探究性阅读的对象。对小学生来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应当以课内为主,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相配合,开展课外阅读也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人才的培养,光注重知识的积累是很不够的,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重视启发智慧和锻炼才能。开展课外阅读,正是启发智慧和锻炼才能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