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教研数学学习心得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处理教材

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处理教材

11-01 11:56:30 | 浏览次数: 88318 次 | 栏目:数学学习心得
标签:数学学习心得,http://www.manfen6.com 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处理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堂成功的、具有新意的数学课,几乎都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这些处理包括对教材中教学素材的更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调整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对数学教材的处理必须从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考虑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一、依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实整合教材
数学教材的编排,一般从知识体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识要多一些,同时也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不同区域或不同群体的学生,其生活环境及由此获得的经验还会有很大的差异。再说,小学生进入学校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在其他学科中积累的一些相关认识,同样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资源。学生的生活、学习现实,是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有时候数学学习活动滞后于学生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没有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在对教材分析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实,包括教学的、生活的和其他学科的现实,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处理教材,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的编排,在呈现小朋友上学的主题图后,先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是从那个方向升起的”,然后让学生填一填:小明的前面是东,后面是(),右面是南,左面是(),从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既借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前、后、左、右的认识,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情境中认识方向,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一内容。然而,分析学生的生活、学习现实可知,一方面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外阅读和其他实践活动中,知道用指南针、北极星辨别方向的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在语文课上已经通过儿歌的学习完全熟悉了上述内容。于是,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他学科现实,重新整合教材。首先创设情境:小兔去森林采蘑菇迷路了,只知道自己的家在北面,你有什么办法帮小兔找到自己的家?开放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接着追问学生:你知道哪些方向?你有什么好办法认识这几个方向?学生很快以语文课上的儿歌辨认方向: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教师再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教材主题图,使学生主动地认识四个方向,明白了方向间的位置关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整合教材,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现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了认识方向的价值,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现实顺利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
二、依据学生的兴趣需求调整教材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增强学习活动的效果;反之,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坚持不长就会感到厌倦。虽然教材在编写时已经从学习素材、活动方式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安排,但学生对有些素材未必会产生兴趣,学生对一些数学活动也难免会缺乏主动性。对小学生来说,一些他们熟悉的、有趣味的,或者感觉新鲜、好奇的事物,往往容易引发兴趣,产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因此,需要通过教材调整,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age]-->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的教学,每一部分内容一般都是用一幅主题图让学生依次写出乘法算式,然后再编写口诀,结构十分相似,这样难免会给学生带来单调的感觉而产生厌倦的情绪。为防止学生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产生这种疲倦心理,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时,我想到学生熟悉的与5有关的素材首先是一只小手有5个手指,于是我把教材中小朋友划船的主题图调整为让学生上黑板画自己的小手。学生兴奋地画出自己的小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1只手有几个手指?2只手有几个手指?3只、4只、5只呢?学生利用实际经验很快知道了结果,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顺利地理解并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材是用儿童乐园的情境为素材的。但类似情境在教材中出现较多,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再那么强烈。于是,我让小朋友先找与6有关的物体,有的小朋友第一个想到雪花。我立即从网上找到并且呈现了6朵漂亮的雪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来数一数:1朵雪花有几片花瓣?算一算:2朵雪花有几片花瓣?3朵、4朵……6朵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了自然界中雪花结构的奥秘,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分析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通过调整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了数学学习。
三、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实教材
教材是有结构的材料,其中包括数学的知识结构。教材编排关注知识发展的逻辑性、系统性,每一部分的安排都会注意知识内容的逻辑起点,这为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依据。同时,教材也关注教学线索与活动的安排,这对教学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些安排,也都是从学生的一般认知特点和认知过程来考虑的。然而,不同区域、班级的学生会受其区域、班级环境和学习方式等的影响,也会有相对特殊的方面,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感悟、认识具有个性化特征,因而教材中有些安排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地区的全部学生。这个时候可以利用教材给教师留下的教学补充与发挥的空间,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充实教材,使学生的学习落实在“最近发展区”内。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时分》,以认识“8时零5分”和“3时55分”为例,学习识别几时几分的方法,但这两个时刻都接近整时,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较难以此体会认识时刻的一般方法。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这种实际状况,我在例题前增添了两个较易认识的时刻:“3时20分”和“9时40分”,着重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几时几分的一般方法。然后出示例题内容,让学生尝试写出并交流钟面上的时刻。由于有了认识几时几分一般方法的基础,再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就变得容易多了,学生在自己的判断、交流过程中突破了难点。
四、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活化教材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获得相应的体验、感悟,形成新的认识并提升经验、思维水平。因此,这是一个充满观察、猜想、实验、推理与交流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有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做是把学生当容器,把知识装进了学生的大脑里,是“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语)。然而,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需要经历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发展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灵活处理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

[page]-->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材根据观察和测量直接给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和“树叶的周长”的概念,许多教师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我们在教学时从活化教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出发,要求学生先把印在纸上的树叶沿边剪下,感受树叶的边线;接着观察3只瓢虫分别沿树叶边线爬行的路线:没有围成一圈的、超过一圈的、正好围成一圈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树叶的“一周边线”。再让学生观察并指出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比较游泳池池口和树叶“一周边线”的长短,感受“一周边线的长”,明白游泳池池口和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的“周长”的例子,并测量像树叶、课桌面等的周长,既进一步感受了生活中物体面或图形的周长,深化了对周长概念的认识,又体会了测量周长的方法和“化曲为直”的策略。这样的教材处理,使静态的“周长”变得鲜活起来,学生经历了饶有兴味的数学学习活动,体验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下理解和获得了相应的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学之后,依次安排了几道练习: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明确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出示3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看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出示4个点,连接每两点看看能画几条线段。我在教学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每两点连一条线段,而是逐步渗透“有序”的思想,让学生体会每个点都可以按顺序依次和另外的点连成线段,这样可以一条不漏地全部画出来。为巩固有序思考的方法,我增补出示5个点,让学生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看看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很快有序地、不重不漏地画了出来。这样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现成的知识,更使学生获得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在领悟知识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均获得了发展。
顺应学生的需要处理教材,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让教材更贴近学生。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鲜活有效。
TAG:

《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处理教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