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数学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江苏省2017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感

江苏省2017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感

02-21 17:25:06 | 浏览次数: 58418 次 |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反思案例,http://www.manfen6.com 江苏省2017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感,

在本次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中,第二学段共14节课,让我惊讶的是这些课无一节重复,当然,这更让我高兴,因为,我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课例,欣赏更多的智慧。

 14节课,课题虽不同,但却有一半关乎概念教学。如《认识方程》、《认识百分数》、《认识公顷》、《近似数》、《中位数》、《圆》等,这是因为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并且教材也给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从这些代表全省各市小学数学最高水平的概念课教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语言”:

1、重视概念的引入

(1)以生活中感性认知引入

如《近似数》中,老师让学生目测“老师大约几十岁”,接着用国庆大阅兵中的一组数据:全班38人观看,女兵方阵378名,大约20万军民参加,大约8万青少年组成背景图案等,让学生比较这些数据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入“近似数”的概念。

(2)创设现实情境问题引入:

在《认识百分数》中,教者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从2名学生中选择一个投篮水平高的学生参加投篮比赛,接着是从3人中选、从5人中选,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通分比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百分数也就应运而生。

(3)从认知原型引入

在《认识方程》中,教者先让喜羊羊与灰太郎(一狼一羊、一狼二羊)玩了一通跷跷板,接着通过一架天平状态的变化作为认识方程的载体和原型,逐步揭示方程的各个本质属性:等式、含有未知数。

总之,概念的引入要重视概念的来源,即要揭示出概念产生的背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从数学知识体系本身入手,从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认知基础着眼精心设计。

2、加强概念的建构

过去概念教学轻建构,重应用,导致出现死抠字眼、死记硬背、套模式解题的状况。数学概念相对小学生来讲,非常抽象,我们应知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依托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

如《认识方程》中,教者把根据天平状态得出的8个算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类。交流中发现,学生都是把8个算式分成了两类,不同的是有人按“有没有未知数”分类,有人按“是不是等式”分类。教师引导学生在一种分类的基础上,再用另一种标准继续分类,结果分成了4组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并指出其中一组含有未知数且是等式的就叫做方程。由于动手进行了分类操作,学生对方程的两个属性也就有了深刻的体会,当然也建立了形象鲜明的方程的概念,特别是在后面的大量的现实场景的应用中,学生对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这一认识得到升华。

在《近似数》中,如何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理解近似数的关键。教者在精确数与近似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构建了一个模型,用来沟通两者的联系,从而使近似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这个有力的载体便是数轴。

教者先以39和32(下面所有数据均有现实背景)为例,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出最接近的整十数,即近似数。让学生初步感知,接着延伸到较大数484204和486685,让学生借助数轴尝试写出最接近四十几万,在这条数轴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任意写出480000和490000之间的自然数,并说出近似数,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学生发现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不影响近似数的结果。千位上的数是0—4时,近似数为480000,千位上的数是5—9时,近似数为490000。到这时,“四舍五入”法已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产生,但教师未着一词,却已尽得风流。联系我们教“近似数”时的千辛万苦,真是一轴胜千言哪!

《认识分数》也是一节很难上的课,因为相比较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要把握它的大小概念,形成正确的空间感觉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本节课利用学生身边能直观感受到的平面面积来进行大量的感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委会提供的教案中,教者先利用学校来感知1公顷的大小,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来感悟1公顷:多少个篮球场能拼成1公顷?多少个100平方米能拼成1公顷?多少个教室能拼成1公顷?多少个你家的房子能拼成1公顷?但真正授课时,教者却是在以学校、篮球场认识1公顷后,利用鼓楼路小学周围的建筑、区域来让学生感知的。因为相对虚幻的“多少个教室” “多少个正方形” “多少个房子”,这更具有直观性,更具空间感,也更符合“公顷是用来计算大面积的土地”这一事实。教者总是先让学生猜,再公布正确答案,学生也确实猜得八九不离十,说明这里的感悟是到位的,公顷的概念建立也是非常成功的。

总之,概念教学需要我们在钻研教材时“深入”,在教学设计中“浅出”,既要揭示概念的“来龙”,又要建构它的“去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TAG:

《江苏省2017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