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试卷中心语文试卷初三语文试卷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 练习集

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 练习集

10-31 02:11:19 | 浏览次数: 805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试卷
标签:初中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manfen6.com 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 练习集,

www.manfen6.com——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维度A 基础知识

一、基础字词

(一)重点字识记

官 鸡肋 主簿 才放旷 分食讫

惊 大簏 害 麾 军 绰

(二)重点词语掌握

重、难点实词解释

帐: 班师: 号令:

恃才放旷: 讫:

佯: 径: 伺: 谮:

诈: 麾: 绰:

二、文学知识

本文节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 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 ,名 ,字 ,号 (时代) (文学定位)家。

三、课文掌握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顺叙:鸡肋为令,操以“造言乱军”诛杀杨修

插叙:

顺叙:次日出战蜀军,“厚葬”杨修,借机退兵

(二)思考

1、因“鸡肋”而死,从杨修的角度来分析死为了什么?

答:

2、对插叙过程中叙述到的六件事,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1)第一次

答:

(2)第二次

答:

(3)第三次

答:

(4)第四次

答:

(5)第五次

答:

(6)第六次

答:

维度B 能力提高

评价本文中体现出的曹操和杨修两人的个性特征

答:

维度C 探究应用

查找相关历史资料,看一看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各有什么不同,还曹操一个本来面目,再探讨一下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小说应该如何看待,如何与历史本身区分开来。

答:

维度A 基础知识

一、基础字词

(一)重点字识记

páo;lèi;bù;shì;qì;yáng;lù;zèn;huī;chāo

(二)重点词语掌握

重、难点实词解释

营帐;出征的军队回朝;处刑后示众;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完毕;假装;直接;守候;诬陷,中伤;假装;指挥;抓取

二、文学知识

《三国演义》;章回;统治集团;罗贯中;本;贯中;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

三、课文掌握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所谓“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为曹植作《答教》

(二)思考

1、因“鸡肋”而死,从杨修的角度来分析死为了什么?

这是他恃才放旷,这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置军纪于不顾,一听说主将点“鸡肋”为夜间口令,就自动收拾,还要煸动其他人也跟着做退兵的打算,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1、 对插叙过程中叙述到的六件事,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1)曹操修花园,对外宣称是俭朴,又沽名钓誉,然而被杨修如此看穿,虽然告诉别人是杨修知其意,但有种被揭穿的感觉,心里是有了忌讳的。

(2)分食酥饼,又被杨修看穿其用意,不过是小恩小惠,以示曹操为人心中有臣下,曹操面为喜笑,心里却难免有更为强烈的不满,被一个杨修连续拆穿了两次,此时已不是一个忌字,而是从心眼里厌恶了。

(3)梦中杀人,是曹操阴险狡诈,不轻易信任旁人的一种极端体现,且杀了人后为自己找借口,还“痛哭”,这些把别人全都瞒过了,唯独没有骗得了杨修,在别人都信以为真的情况下,只有杨修最终看穿了并且还说了出来,令曹操没有了躲藏的余地,曹操当然会对他的厌恶加增。

(4)告发曹丕的阴事,这是杨修正式卷入曹氏的政治斗争中来,他最悲哀的地方在于他跟了曹植而不是受曹操看中的曹丕,所以他竭力为主,就必然和曹操的心思不一样,又会受到猜忌。告曹丕事,又为曹丕的门人吴质所化解,查无实证,杨修在曹操那里成了害他所赏识之人的罪魁祸首,厌恶的情结已到了一定程度。

(5)曹植与曹丕被曹操试才,曹植斩门吏而出,本来是让曹操很欣慰的一件事,是他对自己儿子的一种赏识,但是没有想到这种欣慰居然是依靠杨修这个曹操已经厌恶很久的人在背后对自己儿子的指手划脚得到的,这当然会浓重地加深他对杨修的厌恶,其实已经动了杀机。

(6)曹操考问曹植,曹植从自己口中答出杨修所教之《答教》,这让曹操以为是曹植自己的答案,这就借曹植的口欺骗了曹操,当知道不过是杨修的把戏后,耍弄直接到了曹操的头上,这是让曹操绝对不能容忍的,此时杀修之心已是十分明朗了。

维度B 能力提高

曹操:为人奸诈狡猾,又好沽名钓誉,做事每以小恩小惠示人,以求得名声

杨修:才华横溢,但又恃才傲物,放荡不羁,不知审时度势,过分轻狂,咎由自取其早亡的命运

维度C 探究应用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他的坏处,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还有一些地方,作者认为是要害问题,极力加以渲染,其实并非要害,因而不能以一部《三国》作为判定曹操历史功过的依据。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作家个人的创作意图和爱憎倾向是非标准,通过看文学作品,应该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有着艺术化的人格特征与生活轨迹;而不是一个严肃的历史人物,有着本质真实的可查之迹。

文学就是文学,历史就是历史。


《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 练习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