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anfen6.com——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课文探究
1.根据下面句子中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xún 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②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qiángwuī 木香。
2.作者为什么说“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请你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苏州园林尽管“各个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个特征是什么?
4.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时,却先谈“我国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为了突出苏州园林的那一方面的特点?
5.“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园林的建设者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6.文章开头的“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在这句话中,如果把“据说”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看 月
叶圣陶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至少十六支光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谁留意这些呢?
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不看见月亮了。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袱上。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但是,一会儿月亮被云遮没了。
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呆”不住。一切都这样紧张,空气是这样龌龊,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列入他们为上海“呆”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定须由对月而养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那时在福州的乡下,地当闽江一折的那个角上。某夜,靠着楼栏直望。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笼罩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也许是月亮的香气吧,我这么想。我心中不起一切杂念,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回转身来。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虽然前面我说过“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
刊于《中学生》37号(1933年9月1日),署名郢生;1981年11月25日修改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查阅工具书,把这个词语解释出来。
①一切都这样紧张,空气是这样龌龊。
注音: 解释:
②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注音: 解释:
2.这篇文章也是叶圣陶先生写的,和《苏州园林》相比较,两文在文体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3.“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这是为什么?
4.对“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文中写道“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呆’不住”,在上海“呆不住”的原因都包含哪几方面?
6.文章的题目是“看月”,作者谈到了在哪里的“看月”,你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谈谈你的理解。
资料网站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 ,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摘自《人民网》)
课文探究 1. ①嶙峋 ②蔷薇 2.因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5.也是为了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6.不可以。因为苏州园林到底有多少处,作者并未作过详细考察,只是听别人说的大概数字,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的意思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拓展 1.①wòchuò肮脏。②lìfěnqiáng就像牡蛎颜色的墙壁。 2.《苏州园林》是说明文,而本文是散文。在语言风格上,《苏州园林》是平实的说明性语言,而本文是比较含蓄的抒情性语言。3.因为他们住的环境拥挤杂乱,早已没有了赏月的心境。(或者说,在旧社会的劳动人民为生活所迫,整日劳累,所以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早已没有了兴趣。) 4.作者陶醉于赏月的情境之中,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当看到墙上的身影的时候,思绪才从忘我的境地中恢复过来。 5.生活紧张,空气龌龊,难得看见树木,就连月亮也失去了迷人的光彩等等。 6.上海的看月和福州家乡的看月。作者在对两处看月不同心境的描写中,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